详解耳鼻喉、胸腹领域内的光学窥镜市场
时间:01-14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一、光学内镜的发展回顾
在医生影像未发明之前,医生用肉眼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只能靠内窥镜。1795年,德国Bozzine医生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1879年,德国泌尿科医师Nitze在医疗器械师Leiter的帮助下,将白金丝插入直径5mm的膀胱镜管前端,用水冷式电流加热的方法使白金丝发光提供照明,制成了前端配备照明装置的膀胱镜。Nitze膀胱镜的构造与现代硬性内镜构装基本一致,开创了医学史中使用光学内镜之先河。
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内镜技术及与之相关的器材有了飞跃性进步,虽然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影像医学及相关的显示技术,使用医生们能以不同角度、方式观察到人体内部的任何一个位置,但在一些情况仍不能代替内镜的作用。今天,业内将内镜总分为三大类:硬性内镜、软性内镜和纤维内镜。以下就将包括激光技术在内的光学技术、器材在人体耳鼻喉、普外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做一介绍。
硬性内镜:1795年,德国的Bozzine医生首先提出了内镜的概念,并于1806年发明了医用硬性内镜。这种利用烛光做光源能通过内镜看到了直肠和子宫内腔。Desormeaux和Segelar两位医生于1868年首次在一篇文章中使用“内镜”一词。两年后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从此,硬性内镜即以金属管为外壳、白炽灯为照明光源,由透镜、棱镜、反光镜等光学元件构成,直至今天,除硬性内镜的材料、结构在改变之外,其基本原理未有大改动。
软性内镜:也称为可曲内镜。内脏器官存在解剖生理弯曲,硬性内镜难以充分检查,1881年,Mikulicz设计出前端三分之一处可成30度的内镜,这样半可曲式内镜诞生。1932年,Schindler和Wolf制成一种半可曲胃镜,直径为12mm,长为77cm,近段为硬管,远段为软管,软管部装有26块短焦距棱镜,可在不同水平弯曲34度。由于插入时病人的痛苦较轻,视野较大,这种胃镜几经改进之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纤维内镜:上世纪中叶,光导纤维技术在英国的出现,光导纤维技术在医学的应用,推动了医用内镜的革命。1957年,Hirschowitz制成第一台光纤内镜,从而使内镜开始进入纤维光学内镜的阶段。纤维内镜以玻璃纤维光束代替传统的透镜、棱镜等作为导光传像的元件,采用外部强冷光源照明,可进行摄像。纤维内镜可以控制弯曲方向,便于插入人体,减少患者痛苦。不久,美国ACMI公司首先实现了纤维内镜的商业化生产。1966年,日本奥林巴斯公司首创前端弯角机构。1967年,日本马自达公司采用外部冷光源,使光亮度大增,可发现微小病灶,视野进一步扩大。随着附属装置的不断改进,如手术器械、影像系统的发展,使纤维内镜不但可用于诊断,还可用于手术治疗。
二、光学内镜在微创外科学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
1、微创外科的界定
1983年,英国泌尿外科医生Wickham首先提出了微创外科学(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的概念。1987年以后,这一概念因LC手术的成功完成与广泛开展才被医学界真正接受。随着内镜外科、介入影像外科等微创技术在腹部、胸部、头颈部、心血管外科、妇科、骨关节外科等很多领域的发展。微创外科学的概念才渐渐清晰起来,但如何准确地界定微创外科学的概念目前仍有争论。
1992年,Hellwig和Bauer提出了“微侵袭内镜神经外科学”(MIEN,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Neurosurgery)。此法是应用CT、MRI定位,计算出坐标数值,在导航系统辅助下,将内镜置入点进行工作。内镜与现代影像成像技术、超声导引技术、立体定向技术、电子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相结合,准确定位病灶,确定病变范围、形态、性质,设计适当入路,引导内镜准确到达病变部位进行操作,大大减少了因内镜手术所致副损伤。
实际上,对微创外科应从整体与广义上去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其丰富的内涵。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减少组织的手术损伤、有利于机体功能恢复的治疗措施都应属于微创外科的范畴,包括腔镜外科、内镜外科、介入放射外科、定向引导外科、远程医学,甚至还应包括显微外科和基因治疗等。可以说光学内镜与微创科学有不解之缘。
现代内镜与微创手术的内在优势和革命性进步,以及目前手术所能涉及的领域以及患者接受的程度,包括经济成本等诸要素,都说明了先进的微创手术能在一些方面满足人类对健康和生命品质的要求,并显示出微创手术继续发展的大趋势与不可逆性。
2、光学内镜在微创外科中的应用与相关问题
开展微创外科手术,尽管需要增加配置很多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客观上增加了医院成本的支出,因此手术费用要比传统手术高一些,但因微创手术比传统手术的创伤小,伤口愈合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病人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相对弥补了整体治疗费用和传统手术的差距,尤其是微创外科手术使患者提高了的生命健康品质,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比照的。因此,目前在全球各地,特别是发达国家,只要能够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患者会首选微创外科医生来做手术,例如在耳鼻喉科、腹部、颅内手术等领域。
成功实施微创手术与现代器械、导航技术的应用自然密不可分,但与医生自身的技术、学识、经验等也有极大关系。因此,医生们在使用内镜进行微创手术时,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良好的传统手术基础和临床经验。微创外科手术是在传统手术的指导原则下,在满足和达到传统手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小切口采用各种仪器进行高要求手眼配合的手术治疗。因此,如无传统外科手术临床经验的医生,很难成功地开展微创手术。
(2) 临床经验。具有分析决策适应证的能力,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哪些疾病的治疗适合采取微创外科手术。
(3) 掌握各种微创手术器械和设备。除了熟悉电子显像和传送系统,如在腹腔内进行微创手术,则应熟悉各种腹腔镜、内镜、超声刀,以及安全性气腹针、穿刺器、单发及一次性连发施夹器、腔内直线形切割闭合器、腔内圆形吻合器、修补缝合器、组织牵开器、圈套器、各种造影器械等,使得在腔镜下各种手术操作都能够得心应手,应用自如。
(4) 关注微创新理论、新方法。例如在颅内手术方面,Hellwig和Bauer于1992年提出的“微侵袭内镜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Neurosurgery);Perneczky在1998年提出“锁孔外科”(Keyhole surgery),当然这些理论首先是建立在现代医学手段基础之上的,理论与方法之所以得以被业界认同和应用,是与发明者自身各因素相关的。
随着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在向医学渗透,包括微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电信技术等,将使得微创外科技术本身更趋现代化、合理化,模拟更逼真。虽然微创外科的发展其硬件的物质基础固然重要,但成败的关键依然是软件的配套和医生自已的学识。
在医生影像未发明之前,医生用肉眼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只能靠内窥镜。1795年,德国Bozzine医生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1879年,德国泌尿科医师Nitze在医疗器械师Leiter的帮助下,将白金丝插入直径5mm的膀胱镜管前端,用水冷式电流加热的方法使白金丝发光提供照明,制成了前端配备照明装置的膀胱镜。Nitze膀胱镜的构造与现代硬性内镜构装基本一致,开创了医学史中使用光学内镜之先河。
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内镜技术及与之相关的器材有了飞跃性进步,虽然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影像医学及相关的显示技术,使用医生们能以不同角度、方式观察到人体内部的任何一个位置,但在一些情况仍不能代替内镜的作用。今天,业内将内镜总分为三大类:硬性内镜、软性内镜和纤维内镜。以下就将包括激光技术在内的光学技术、器材在人体耳鼻喉、普外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做一介绍。
硬性内镜:1795年,德国的Bozzine医生首先提出了内镜的概念,并于1806年发明了医用硬性内镜。这种利用烛光做光源能通过内镜看到了直肠和子宫内腔。Desormeaux和Segelar两位医生于1868年首次在一篇文章中使用“内镜”一词。两年后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从此,硬性内镜即以金属管为外壳、白炽灯为照明光源,由透镜、棱镜、反光镜等光学元件构成,直至今天,除硬性内镜的材料、结构在改变之外,其基本原理未有大改动。
软性内镜:也称为可曲内镜。内脏器官存在解剖生理弯曲,硬性内镜难以充分检查,1881年,Mikulicz设计出前端三分之一处可成30度的内镜,这样半可曲式内镜诞生。1932年,Schindler和Wolf制成一种半可曲胃镜,直径为12mm,长为77cm,近段为硬管,远段为软管,软管部装有26块短焦距棱镜,可在不同水平弯曲34度。由于插入时病人的痛苦较轻,视野较大,这种胃镜几经改进之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纤维内镜:上世纪中叶,光导纤维技术在英国的出现,光导纤维技术在医学的应用,推动了医用内镜的革命。1957年,Hirschowitz制成第一台光纤内镜,从而使内镜开始进入纤维光学内镜的阶段。纤维内镜以玻璃纤维光束代替传统的透镜、棱镜等作为导光传像的元件,采用外部强冷光源照明,可进行摄像。纤维内镜可以控制弯曲方向,便于插入人体,减少患者痛苦。不久,美国ACMI公司首先实现了纤维内镜的商业化生产。1966年,日本奥林巴斯公司首创前端弯角机构。1967年,日本马自达公司采用外部冷光源,使光亮度大增,可发现微小病灶,视野进一步扩大。随着附属装置的不断改进,如手术器械、影像系统的发展,使纤维内镜不但可用于诊断,还可用于手术治疗。
二、光学内镜在微创外科学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
1、微创外科的界定
1983年,英国泌尿外科医生Wickham首先提出了微创外科学(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的概念。1987年以后,这一概念因LC手术的成功完成与广泛开展才被医学界真正接受。随着内镜外科、介入影像外科等微创技术在腹部、胸部、头颈部、心血管外科、妇科、骨关节外科等很多领域的发展。微创外科学的概念才渐渐清晰起来,但如何准确地界定微创外科学的概念目前仍有争论。
1992年,Hellwig和Bauer提出了“微侵袭内镜神经外科学”(MIEN,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Neurosurgery)。此法是应用CT、MRI定位,计算出坐标数值,在导航系统辅助下,将内镜置入点进行工作。内镜与现代影像成像技术、超声导引技术、立体定向技术、电子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相结合,准确定位病灶,确定病变范围、形态、性质,设计适当入路,引导内镜准确到达病变部位进行操作,大大减少了因内镜手术所致副损伤。
实际上,对微创外科应从整体与广义上去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其丰富的内涵。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减少组织的手术损伤、有利于机体功能恢复的治疗措施都应属于微创外科的范畴,包括腔镜外科、内镜外科、介入放射外科、定向引导外科、远程医学,甚至还应包括显微外科和基因治疗等。可以说光学内镜与微创科学有不解之缘。
现代内镜与微创手术的内在优势和革命性进步,以及目前手术所能涉及的领域以及患者接受的程度,包括经济成本等诸要素,都说明了先进的微创手术能在一些方面满足人类对健康和生命品质的要求,并显示出微创手术继续发展的大趋势与不可逆性。
2、光学内镜在微创外科中的应用与相关问题
开展微创外科手术,尽管需要增加配置很多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客观上增加了医院成本的支出,因此手术费用要比传统手术高一些,但因微创手术比传统手术的创伤小,伤口愈合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病人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相对弥补了整体治疗费用和传统手术的差距,尤其是微创外科手术使患者提高了的生命健康品质,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比照的。因此,目前在全球各地,特别是发达国家,只要能够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患者会首选微创外科医生来做手术,例如在耳鼻喉科、腹部、颅内手术等领域。
成功实施微创手术与现代器械、导航技术的应用自然密不可分,但与医生自身的技术、学识、经验等也有极大关系。因此,医生们在使用内镜进行微创手术时,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良好的传统手术基础和临床经验。微创外科手术是在传统手术的指导原则下,在满足和达到传统手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小切口采用各种仪器进行高要求手眼配合的手术治疗。因此,如无传统外科手术临床经验的医生,很难成功地开展微创手术。
(2) 临床经验。具有分析决策适应证的能力,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哪些疾病的治疗适合采取微创外科手术。
(3) 掌握各种微创手术器械和设备。除了熟悉电子显像和传送系统,如在腹腔内进行微创手术,则应熟悉各种腹腔镜、内镜、超声刀,以及安全性气腹针、穿刺器、单发及一次性连发施夹器、腔内直线形切割闭合器、腔内圆形吻合器、修补缝合器、组织牵开器、圈套器、各种造影器械等,使得在腔镜下各种手术操作都能够得心应手,应用自如。
(4) 关注微创新理论、新方法。例如在颅内手术方面,Hellwig和Bauer于1992年提出的“微侵袭内镜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Neurosurgery);Perneczky在1998年提出“锁孔外科”(Keyhole surgery),当然这些理论首先是建立在现代医学手段基础之上的,理论与方法之所以得以被业界认同和应用,是与发明者自身各因素相关的。
随着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在向医学渗透,包括微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电信技术等,将使得微创外科技术本身更趋现代化、合理化,模拟更逼真。虽然微创外科的发展其硬件的物质基础固然重要,但成败的关键依然是软件的配套和医生自已的学识。
- 基于中颖SH79F164单片机的电子血压计应用(07-01)
- 超声成像系统连续波多普勒设计的挑战(05-04)
- 构建高性能的生物电信号采集系统前端模块(05-12)
- 最新血氧仪低功耗设计方案(09-17)
- 无针电子针灸器的制作(01-10)
- 人体成分测量装置的设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