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汽车的理想与现实
时间:11-21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引言:自动驾驶概念的初衷就是协助预防人为交通事故,将人们从机械的驾车时间中解放出来,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从德国人卡尔˙本茨1886年制造第一辆汽车开始,世界各国都开始争相发展汽车工业。从最早的MT手动挡,到现在的AT、CVT自动挡;从单纯的机械操作,到丰富的电子设备……汽车正向更易用、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向发展着。而自动驾驶概念的出现,就是希望通过改变汽车的基本使用方式,协助预防交通事故,将人们从大量机械的驾车时间中解放出来,充分享受驾驶的自由和乐趣,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自动驾驶概念图
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减少交通事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3年全球约有130万次的事故源于交通事故,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20万,而95%的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如果考虑到死亡加受伤的人数,这个数字可能还要扩展十倍,甚至更高。是人都会犯错,那如何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来减少人为导致的交通事故发生?
“我们认识到,在未来的驾乘体验中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通过传感器以及更强的计算能力,可以极大程度上挽回这些不必要的事故,这些都是可以提高整体驾驶环境以及驾驶安全性的措施。”英特尔物联网解决方案与产品事业部、交通解决方案事业部市场开发总监徐伟杰(Andy Xu)表示:“通过一级的警告系统,可以避免60%的汽车碰撞,如果再加上第二级的警告系统,这种碰撞的几率可以减少90%。目前英特尔的人种学家、人类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开展各种研究项目,为提高道路安全、了解最安全、最直观的人车互动方式提供指导。”
汽车厂商已经开始动作——将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做为迈向自动驾驶时代的第一步。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更迭速度的加快,适用范围会更广,内容也会更加丰富。虽然目前看来完全的自动驾驶实现商业化仍为时过早,但随着自动驾驶操控系统和芯片的不断创新,法律法规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20-30年内自动驾驶将迎来巨大的飞跃。单看目前,ADAS就以每2年4倍的性能提升速度快速发展,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使得我们离无人驾驶的最终目标更进一步,以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也将踏入寻常百姓家。
现实是:除了技术,还有其他难题
为了那一天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汽车制造商转向科技公司寻求技术合作,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安全问题。最切合实际的做法莫过于从系统的根源寻找方法,更多地理解并且判断这种汽车驾驶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一套完备的应急方案。一旦自动驾驶系统出现任何问题,能有另外的后备系统马上接管,或者可以立刻切换至手动操作模式。
徐伟杰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场景,在城市的高拥堵环境下,大家开车的速度都比较慢;第二个是快速开车的场景,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场景,需要设置专门的操作指标和维度。一旦在这些场景下,自动驾驶技术识别出有一些指标已经发生了变化,超出了我们的限定,驾驶员就会立刻收到警示,自动切换到手动驾驶的模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确保在无人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技术之外,行业还需要交通设计规划的配合,针对自动驾驶进行改进。比如下雪天如何能让自动驾驶汽车检测到标志,这就需要建筑和道路改造在投入使用前,必须先收录到地图中,配合交警手势让自动驾驶汽车能够识别。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交通设计会朝着智能、自动化方向发展。自动驾驶会有限制性的进行商用,比如最先开始在高速公路上使用,等到技术更成熟,特别是随着自动驾驶汽车多起来之后,交规道路设计也会进行重新设计,最终实现全天候完全自动驾驶。
英特尔自动驾驶车载解决方案
今年5月,英特尔正式推出英特尔车载解决方案,包括一系列计算模块、操作系统的软件协议栈、中间件以及开发工具包,技术亮点包括快速启动、车内音视频的传输网络等,可帮助汽车制造商及其供应商快速、便捷地提供消费者所需的驾乘体验,同时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英特尔预计,这种以集成和经过验证的软硬件为基础的标准化平台可帮助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开发时间减少一年以上,并使开发成本降低多达 50%,如此一来,汽车制造商能够更有效地分配工程资源,专注于技术创新和驾驶体验的改善。这些解决方案中的第一批产品主要用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未来推出的产品还将面向ADAS和无人驾驶解决方案。
英特尔车载解决方案
几年前,英特尔发布过类似的车联网应用,但更多是基于汽车产品线的芯片发布。这次是英特尔第一次针对车载市场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由一系列软硬件产品组成,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全新的驾乘体验,例如,汽车对车主身份的自动识别以及对驾驶员乘车习惯的适应,从而有效减轻驾驶负担,让出行变得更加安全和便捷。
新研究项目“个性化驾驶体验”用于了解消费者对驾车的真实想法,探索理想化的驾乘体验,并据此提高汽车的适应能力、预测能力,以及其与人类及周围环境的互动。
从德国人卡尔˙本茨1886年制造第一辆汽车开始,世界各国都开始争相发展汽车工业。从最早的MT手动挡,到现在的AT、CVT自动挡;从单纯的机械操作,到丰富的电子设备……汽车正向更易用、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向发展着。而自动驾驶概念的出现,就是希望通过改变汽车的基本使用方式,协助预防交通事故,将人们从大量机械的驾车时间中解放出来,充分享受驾驶的自由和乐趣,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自动驾驶概念图
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减少交通事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3年全球约有130万次的事故源于交通事故,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20万,而95%的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如果考虑到死亡加受伤的人数,这个数字可能还要扩展十倍,甚至更高。是人都会犯错,那如何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来减少人为导致的交通事故发生?
“我们认识到,在未来的驾乘体验中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通过传感器以及更强的计算能力,可以极大程度上挽回这些不必要的事故,这些都是可以提高整体驾驶环境以及驾驶安全性的措施。”英特尔物联网解决方案与产品事业部、交通解决方案事业部市场开发总监徐伟杰(Andy Xu)表示:“通过一级的警告系统,可以避免60%的汽车碰撞,如果再加上第二级的警告系统,这种碰撞的几率可以减少90%。目前英特尔的人种学家、人类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开展各种研究项目,为提高道路安全、了解最安全、最直观的人车互动方式提供指导。”
汽车厂商已经开始动作——将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做为迈向自动驾驶时代的第一步。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更迭速度的加快,适用范围会更广,内容也会更加丰富。虽然目前看来完全的自动驾驶实现商业化仍为时过早,但随着自动驾驶操控系统和芯片的不断创新,法律法规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20-30年内自动驾驶将迎来巨大的飞跃。单看目前,ADAS就以每2年4倍的性能提升速度快速发展,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使得我们离无人驾驶的最终目标更进一步,以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也将踏入寻常百姓家。
现实是:除了技术,还有其他难题
为了那一天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汽车制造商转向科技公司寻求技术合作,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安全问题。最切合实际的做法莫过于从系统的根源寻找方法,更多地理解并且判断这种汽车驾驶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一套完备的应急方案。一旦自动驾驶系统出现任何问题,能有另外的后备系统马上接管,或者可以立刻切换至手动操作模式。
徐伟杰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场景,在城市的高拥堵环境下,大家开车的速度都比较慢;第二个是快速开车的场景,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场景,需要设置专门的操作指标和维度。一旦在这些场景下,自动驾驶技术识别出有一些指标已经发生了变化,超出了我们的限定,驾驶员就会立刻收到警示,自动切换到手动驾驶的模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确保在无人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技术之外,行业还需要交通设计规划的配合,针对自动驾驶进行改进。比如下雪天如何能让自动驾驶汽车检测到标志,这就需要建筑和道路改造在投入使用前,必须先收录到地图中,配合交警手势让自动驾驶汽车能够识别。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交通设计会朝着智能、自动化方向发展。自动驾驶会有限制性的进行商用,比如最先开始在高速公路上使用,等到技术更成熟,特别是随着自动驾驶汽车多起来之后,交规道路设计也会进行重新设计,最终实现全天候完全自动驾驶。
英特尔自动驾驶车载解决方案
今年5月,英特尔正式推出英特尔车载解决方案,包括一系列计算模块、操作系统的软件协议栈、中间件以及开发工具包,技术亮点包括快速启动、车内音视频的传输网络等,可帮助汽车制造商及其供应商快速、便捷地提供消费者所需的驾乘体验,同时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英特尔预计,这种以集成和经过验证的软硬件为基础的标准化平台可帮助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开发时间减少一年以上,并使开发成本降低多达 50%,如此一来,汽车制造商能够更有效地分配工程资源,专注于技术创新和驾驶体验的改善。这些解决方案中的第一批产品主要用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未来推出的产品还将面向ADAS和无人驾驶解决方案。
英特尔车载解决方案
几年前,英特尔发布过类似的车联网应用,但更多是基于汽车产品线的芯片发布。这次是英特尔第一次针对车载市场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由一系列软硬件产品组成,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全新的驾乘体验,例如,汽车对车主身份的自动识别以及对驾驶员乘车习惯的适应,从而有效减轻驾驶负担,让出行变得更加安全和便捷。
新研究项目“个性化驾驶体验”用于了解消费者对驾车的真实想法,探索理想化的驾乘体验,并据此提高汽车的适应能力、预测能力,以及其与人类及周围环境的互动。
- 电子技术的革新先锋(11-21)
- ispMACH4000Z CPLD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应用(01-24)
- 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综述(06-24)
- 新技术、新应用让传感器深入汽车电子设备的各个角落(05-11)
- RFID技术在商用汽车生产及使用中的应用(05-11)
- 模糊控制在汽车离合器中的应用(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