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混动技术路线 P2你知道多少?

混动技术路线 P2你知道多少?

时间:06-19 来源:盖世汽车网 点击:

  2020年油耗限值政策利剑在悬,目前各大OEM厂商为实现达标可谓竭尽所能,分别规划出了适合自己的技术路线图,而混合动力作为当中的有效途径之一,因其节能效果明显、更能满足目前市场及消费者需求而被诸车企较为重视和看好。
  尤其是自主品牌车企,在规划节能路线时思路更加清晰,即混动为主、纯电动为辅、传统并进。

  混动技术被看好 相关解决方案对比

  国内外车企在致力混动系统技术研发时,技术路线也各不相同,从混动程度上主要分微混、中混、强混三条技术路线,相对来说,三条路线中,微混投资较小,强混节油效果明显且有一定补贴,在国内优势较为明显。而中混结构相对较为紧凑复杂、投资相对较大,日系车多采用此技术。

  而相对应于微混、中混与强混,目前市场上较为聚焦的主要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类:48伏、ECVT、P2。
  48伏:该微混技术较早被提及,然纠结于政策一直处于观望状态。2020燃油限制标准公布后,各大零部件厂商终于看到时机,纷纷宣布国产计划。该技术投资小,然节油效果不及ECVT和P2。

  ECVT:该技术相对特殊,它使用的是一套特殊的行星齿轮结构,目前市面上又可将ECVT分为输入分流式、输出汇流式以及符合分汇流式,其代表分别是丰田Prius、通用Voltec以及通用AHS(Advanced Hybrid System)。该产品节油效果显著、结构紧凑,然开发周期长,投资较大,价格相对较高。

  P2:在欧洲,P2混动技术解决方案较为流行。该技术投资较少,只是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中间加入一个电机和分离式离合器,发动机和变速箱无需大的改变,即可实现混动效果。主要用于插电式混动和强混。

  主要混动技术路线图对比

  从上述比较来看,每条技术路线都有一定优势,然相对车企实际应用来说,P2在投资成本、节油效果及享受补贴方面综合优势较为明显,正逐步被主机厂采纳和应用。在此方面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博格华纳透露,该司第一批匹配P2混动项目的核心零部件模块将于2016年国产,另有其他与车企配套项目将分别于2017/2018年量产。

  提高效率的P2分离离合器和P2控制模块

  据博格华纳变速器系统双离合器工程经理徐昊介绍,P2中的"P"代表驱动电机在混动系统中的位置(Position)。"2"这个位置是内燃机之后,变速器之前。所以相应的也有P0、P1,P3,和P4混动系统。

  P2 混合动力结构 (匹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

  从以上P2混动系统结构原理可以看出,其也即是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增加一个混合动力模块,整个模块最核心的部分是分离离合器C0、电机、控制阀块。我们知道,发动机动力传递切断技术是实现纯电力驱动和动力回收最大化的关键因素,而P2混动中,分离离合器扮演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提供发动机、电机和变速器之间的连接和切换。当发动机关闭时,离合器切断发动机动力传递,车辆由电机驱动。目前此系统中的P2混合动力模块分离湿式离合器由博格华纳供应。据了解,博格华纳P2分离离合器的可靠性已经过严格测试,采用已经广泛应用证实的优质湿式摩擦技术,可使得汽车的能量回收效率达到最大。除了供应P2分离离合器外,博格华纳还将在国内量产和供应P2混合动力液压控制模块,而去年收购雷米电机后,未来或将供应电机相关部件如电机。

  P2混动:助力DCT快速发展
 

  徐昊指出,P2解决方案可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变速箱和不同排量的发动机。 目前博格华纳P2混合动力的分离离合器和液压控制模块在中国市场的应用主要与客户的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进行匹配。分离离合器既可以处于内燃机和离合器中间,又可部分嵌入双离合变速器中。

  目前,诸多OEM厂商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开发的新变速器,特别是DCT变速箱。该产品在变速器领域中虽是后来者,然近年随着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其综合优势凸显,被车企所看好。据博格华纳统计数据表示,未来总的DCT产品产量将从2016年的730万台,增加到2021年的1200万台;湿式DCT产量预计将从今天320万台增长到840万单位2021;干式DCT的生产预测水平约400万台全球。尤其是中国,未来DCT的应用将会超过欧洲,到2021年或将达600万台。

  然DCT自动变速箱的开发周期长,投资较大,P2无需改变发动机、变速箱本体即可实现混动效果,可以助力车企实现投资回报。同时,P2混合动力在厂房建设、生产线及机加工设备等方面无需耗费过多额外投入,投资较小,这也是为何车企积极推动或使用P2的主要原因所在。

无论是与DCT打黄金组合拳,还是与其他变速器进行匹配,匹配湿式分离离合器技术的P2混合动力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