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汽车信息系统:缘何成为攻击新目标?

汽车信息系统:缘何成为攻击新目标?

时间:04-16 来源:日经技术在线 点击:

  近年来,包括导入各式各样的软件在内,信息技术在汽车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有些汽车配备的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甚至多达100个以上,程序代码据说多达约1000万行,汽车已经变成了配备大量软件的系统。

  变成软件集合体的汽车,如今正面临着新的威胁(图1)。2010年,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经由汽车内外的通信渠道可以攻击车载软件的漏洞,从而影响车辆的控制系统。这表明,虽然注重实时性的车载系统与信息系统存在不同,但在认证、通信保密等方面,车载软件存在信息安全上的弱点。

  而且,今后车载软件系统受到攻击的可能性还会上升。这是因为攻击的途径正在增加。车辆外部接口的种类越来越多,除了故障诊断功能"OBD-II"和充电控制接口之外,还包括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联动的功能等。

  图1:与汽车相关的系统和威胁

  本文将对汽车为何需要信息安全、日本信息处理推进机构(IPA)开展的汽车威胁与对策分析、信息安全强化措施等进行介绍。

  汽车为何需要信息安全?

  在汽车上采用控制软件等信息技术并不是新鲜事。早在1980年,就曾在ECU中嵌入了拥有大约2000行代码的软件。那么,为什么时至今日,汽车开始需要信息安全了呢?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开篇提到的软件规模扩大了数千倍而已,还与汽车技术的三大趋势有关。

  第一个趋势是,以智能手机为中心,汽车与互联网联动越来越普遍。智能手机与传统手机的一大差异在于客户可以开发应用,比较自由地向任何人提供。从简单应用到实用类型,市面上流通的应用种类繁多。面向汽车的应用也已经出现。

  问题是,在这些应用中,有一些应用的可靠性很差。黑客有可能通过其中的漏洞,以智能手机为跳板,给车载设备和车载导航仪系统造成损害,或是经由智能手机泄露车内信息,侵犯驾驶员的隐私。而且,使用智能手机意味着汽车随时都与外部网络连接。因此,经由外部网络和智能手机,能够对正在行驶的汽车发起攻击。

  除了智能手机之外,ETC(自动收费系统)、智能车钥匙等通过无线与外部连接的功能,以及纯电动汽车(EV)经由充电插头连接车载网络的功能也在逐渐普及。

  今后,随着汽车开始随时随地接入车外网络,夸张点说,攻击者无需靠近汽车,就可以跨越网络攻击全世界的汽车。即使不是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用户误下载的智能手机恶意以应用也有可能危害到汽车。

  车载设备广泛采用通用系统

  第二个趋势是车载软件、车载LAN对于汽车的"行驶、转弯、停车"等基本控制功能的影响正在增大。例如汽车厂商使用通信或信息终端来提供门锁控制、调整发动机功率、更新软件等服务。这些功能一旦被黑客成功入侵,很容易产生重大危害。

  而且,为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通用性,部分车载系统开始使用Linux之类的通用操作系统。汽车用户使用起各项服务来越来越方便,但解析与攻击操作系统的难度也随之越来越低。

  不只是操作系统,车载LAN的通用性也在提高。比如德国政府援助的项目"SEIS(Security Embedded IP-based System)",该项目正在考虑让车载LAN采用"以太网",并使用标准通信协议"TCP/IP"。2008年,宝马采用以太网作为车载诊断接口之一,用来改写软件。

  过去,以"CAN(控制器区域网络)"为代表,车载LAN的通信方式虽然在电路层级实现了标准化,但请求指令、响应机制等具体内容大多是因企业而异的,构成了实际运用中的"障碍"。但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障碍"其实是一道"防火墙"。

  然而现如今,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使用近距离无线通信"蓝牙"、WLAN等网络提供车载LAN通信内容的适配器。随着越来越多的车载LAN采用互联网标准,车内外的众多设备和信息系统都将与汽车紧密连接。连接车载LAN越来越简单,突破"防火墙"也就变得轻而易举。

  时不我待的状况

  第三个趋势是,随着EV、ITS(高速公路交通系统)技术的采用,汽车与外部交换车辆信息的必要性日益增加。EV要使用信息处理技术管理大容量的蓄电池,其作用是管理极其昂贵的电池的充电状态、充放电次数等。

  具体事例之一是不在EV内部保存充电情况,而是把它记录存储到网络服务器的系统。该系统收集电池的充放电次数和充电量等数据,存储到服务器上。通信使用PHS和3G/4G手机等。除此之外,美国也在研究如何使用EV的充电状态管理信息,实现汽车共享等服务。

  另外,与汽油车相比,EV具备电力更加充沛的环境,处理信息的车载系统发挥作用的空间会更大。

通过利用ITS技术,充分发挥车辆信息的服务也在探讨之中。此前,确认路况靠的是设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