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专家潘昶:如何进行数码播放器的开发和评估?
这在国内的这类产品难以做好,因为没有品牌,就导致市场难推,资金回笼困难,细节改善困难,这也是第一节提到的最好是有钱也有闲的设计者才能做好这类产品。
举个实际的例子,我们的产品销售初期(2009年左右),因为没有考虑到数字输出的细节,因此暂停之后数字口还保留了直流信号,然后导致一台纯直流的DAC输出了1V左右的直流信号(当然这是这个DAC不足的地方)给后面昂贵的前级,继而烧了后面的前级(Mark Levinson)。如果暂停直接卡断输出,又会造成爆音,可能导致更昂贵的喇叭的烧毁,这些小的细节,每一个都集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强壮"的产品。
数字电路对音质影响很大,从数字工程师的角度,笔者开始认为这属于"玄学",到后来才知道,数字电路的干扰对后面影响很大。好比一个CDROM,如果使用模拟电源供电,抓轨的效果就比开关电源供电要好。包括部分厂家宣传的"单片机播放器"实际上追求的就是低干扰,实际上是否能达到这个效果?请参考下面的章节。
当然这些例子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产品。所有的这类产品,都在不断的完善中。
读懂参数
选择产品,需要看懂产品参数,这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参数都无法看懂,那么光听别人的介绍,就没有了自己的主意。参数不是代表所有的产品性能,但是参数是产品性能的一个基础。参数不好的,产品性能一定不好。
实际上,很多参数给出来的都是dB,不一定是小数的百分比,这里提供一个小数和dB换算表[计算公式为dB=20*log(百分比/100)]:
实际上,6dB大约是21 =2倍,18dB就是23=8倍
这个参数测试一般都是在实验室通过音频分析仪进行测试的,这个仪器往往比绝大部分播放器/功放都贵,因此没有机会出现在用户家中,也只能出现在部分厂家的实验室里面。音频分析仪给出来的参数,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一个音质,音色就因电路设计以及器件选择等而不同了。
系统的评估
如何系统的评估一个系统,这是本文重点要论述的,需要评估一个系统,基本需求如下:
1. 足够评估器材的听音环境
2. 参考级别的器材
3. 正确的听感,或者有正确听感的行家,最好是录音师
只有比较好的环境,才能进行器材的评估,大家都知道吵杂的环境,回音太大的听音室,都不利于评估器材。如果对比的时候,没有参考级的器材,都是自己DIY的器材,那么因为家里测试环境以及经验的问题,比较难做到正确评估一个器材,器材都是讲究搭配的,只有在合理搭配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评价这个系统里面的一个设备。而因为HIFI很多的不确定性,造成很多HIFI器材比较"坑爹",因此我们比较相信录音器材的专业,以监听音箱作为评估参考,同时辅助一些公认的名品进行对比测试,比如Prism sound ADA-8XR,真力8040A监听喇叭,Barefoot MM27监听喇叭,丹拿BM15A监听喇叭,HIFI箱子有丹拿的C4 MKII和大小证据。另外,正确的听感,才能正确评价一个系统。
比如一个喜欢胆机的客户,喜欢高频没那么足的,说机器高频有点飘,不耐听;另外一个喜欢PMC声音的客户,同样的机器却嫌高频不足,这样说明每个人对声音的要求都不一样,如果单纯听某一两个客户的反馈,得到的信息好比盲人摸象。因此录音师的引入,会对整个系统的听感评价会有一个很正确的说法。一次在录音室对比听感,录音师一耳朵就听出来了,说人声镶边了,而烧友却认为声音不错,这就是很明显的一个不同。录音师天天在现场录音,有比较正确的听感评价,所以他们的评论更加客观准确,监听喇叭虽然不适合HIFI场合,但是基本不弄虚作假,也没有太多的音染,因此一个专门销售录音设备的朋友就说,你的系统在监听系统里面,听出来的感觉干,就说明你的系统干,HIFI系统说了不算!当然,参考刘汉盛的文章来说,监听的评价是系统的音质没有问题,但在HIFI领域,需要增加一点音色作为产品的特色。比如大家说的"莲"味,就说明Linn公司的声音走向很明确。能做到这个地步,就说明产品成功了。
回头再说说国内做这类产品为啥难登国际的大舞台。这完全是一个心态问题。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而工作,发达国家,为了兴趣而工作,因此国外设计的产品用心,国内设计的产品大部分都是为了生存,因此不会精雕细琢。当然不乏一些有品牌积累的厂家历时几年出一个产品的,但毕竟是少数。因此选择一个国内的产品,擦亮自己的眼睛,多对比,自己有了主意了,比听别人忽悠强多了。
- 数字电路中显示译码器设计的分析与研究(07-12)
- 数字电路设计中部分常见问题解析(01-15)
- 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数字电路设计(10-16)
- 数字电路中Multisim10单片机的应用(08-16)
- 步进电机数控解决方案(02-18)
- EDA技术进行数字电路设计(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