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专家潘昶:如何进行数码播放器的开发和评估?
【作者/潘昶】:CD格式由于历史原因,制定标准偏低,因此,CD和"母带"(所谓母带就是录音时候的原始文件,一般是24bit/96KHz以上的文件)对比,听感差别相对比较大。因此近几年,市场上不断涌现出来各种"母带"播放器,牌子琳琅满目,技术八仙过海,宣传天马行空,让人眼花缭乱;因为还没有业界标准,孰好熟坏,相信大部分"发烧友"较难分辨。
在此,音频专家潘昶针对工程师开发播放器的过程,公开宝贵经验,希望对大家选择产品有所帮助。
设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要做好一个产品,首先要了解这个产品,相信这个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设计完产品,如何才能知道其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指挥家,站在指挥席上,对比自己听到的现场实况和通过喇叭回放的录音,这个评估就相对比较中肯,因为音响系统永远都是一个"模拟现场"的系统,而需要和真实的现场对比,才知道其还原程度能达到多少。一般普通的烧友没有这个音乐修养也很难有这个条件,因此评估的标准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当然,也不一定必须自己当指挥,但是如果可以经常去音乐厅欣赏音乐,那么也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不过提醒一下,音乐厅的座位对听感影响很大。这可以简单的归类为:懂音乐,或者团队有懂音乐的行家。
数码播放器的大体系统架构
大部分电子产品,都分为软件/硬件,至少数码播放器是这样。而数码播放器包含的领域相对比较广,从硬件到软件,从数字到模拟,跨越多个领域,而且这些领域都是不容易结合的,要做好一个这样的产品,需要的时间是要以年计算,不是简单投入多少工作量就可以完成的。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做手机的工程师就不屑一顾,说手机不是比一个简单的播放器要复杂多了吗?的确,手机的软硬件系统复杂多了,但是要求和播放器确差很多,手机里面任何一个部分都不会要求到120dB的动态范围,更不会要求-110dB的THD+N,以笔者设计的经验以及各厂家的参数,手机的最高的要求也不过-96dB的THD+N,对比起来,和音响的要求差的可能达10倍之多,这些参数,都是一点点通过各种方式测试改进出来的,并非有什么公式可以计算或者有参考模型。
要一个系统要达到完美,软硬件结合的深度就要求很高,所以需要规划好,必须精通软硬件,缺一不可,我们朋友开发USB解码器就发现,不同的驱动对声音的影响很大,不同的电路设计,对声音影响也很大,甚至有很多至今尚无理论模型支持的现象。因此,必须对整个产品设计非常精通,否则无法达到所要求的参数。
为啥进口的音响产品这么贵,也有不少客户呢?为啥国内的牌子要走出国门这么难呢?设计好一个产品,技术是一个方面,但是音响产品,更多的需要时间,需要经验,比如这么多种型号的运算放大器,怎么搭配才好?为什么?单是运算放大器这个组合就可以有好几千种,而且并非性能好的器件一定出好声音。所以这就是音响产品比较难以开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最好就是作为业余爱好进行开发。同时,好的音响堪比奢侈品,一对喇叭轻松上6位数的,没有这个消费能力的设计者,往往难以设计出针对这个消费人群的产品,因此必须了解这正产品的真正市场和价值。所以设计这类产品的,最好是有钱也有闲,否则难以做好。
发展中国家,暂时还在"温饱"中求生,发达国家,基本丰衣足食,同时注重版权等精神文明的价值。无论是哪种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研究大部分都追求精益求精,而在中国的土地上目前暂时还是以"山寨"居多。"能响"和"声音好"不是一个概念,需要的是时间和足够的积累,因此一个年轻的公司基本很难达到"声音好"的要求,因为我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下面会有详细的论述。
到底人耳有多灵敏
台湾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实验结果表明,验证了大部分人耳朵接受的频率是20Hz-20000Hz,还有在那个实验结果表明,人耳的灵敏度很高,人耳最强能接受的声响和最弱的声响之比达到惊人的1012(这个数据个人有所保留,记得以前看到过是118dB),这个数据如果转换成比特率,是240(按照记忆中的数据118dB,就是220)。这意味着16bit远远不能满足人耳的要求,人耳对此有更高的要求。
这里转一个实际的例子,一个母亲和一个初生婴儿分开睡在闹市路边一个开窗的房间里,车水马龙的吵杂并不会把母亲惊醒,而比窗外噪音小得多的婴儿的哼声却能把母亲唤醒。这个例子说明了人体的复杂程度不是简单的几个参数能够描述出来。而提出这个例子的教授指出,因为大脑对信息有很强的过滤功能,因此造成了这点,同时大脑会对接收到信息进行"调整",
- 数字电路中显示译码器设计的分析与研究(07-12)
- 数字电路设计中部分常见问题解析(01-15)
- 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数字电路设计(10-16)
- 数字电路中Multisim10单片机的应用(08-16)
- 步进电机数控解决方案(02-18)
- EDA技术进行数字电路设计(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