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计算机代替大脑有多远?当下就是一个机遇

计算机代替大脑有多远?当下就是一个机遇

时间:07-29 来源:雷锋网 点击: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也很荣幸在这样一个盛会上能跟大家分享一些观点,这个题目其实当时沈总和,崔鹏邀请我的时候我在想,这个东西还有必要讨论吗?那后来想想还真是有些要考讨论的地方,要给出一个答案的话好吧那我的答案是什么呢,想了几天之后我就总结成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热情与冷静并存的最好的时代。

其实当时崔鹏跟我说,要不你来站在反方谈来泡沫吧,我说不行啊!我就是做人工智能的,然后我怎么会觉得我的方向没有前途呢,所以现在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我会觉得他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不过在这些,不过我想我可能倾向于更多会谈谈挑战,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

那么首先让我们看看人工智能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其实这两天的盛会上大家已经说了很多,有很多演讲者做了非常精彩的总结,包括我们前两个嘉宾也给出了很好的历史的回顾,这里其实我想从一个点谈起,这个点就是三十年前,30年前这个人写了一本书,当然当时我没有马上看到这本书,这本书是去年就是有一段时间曾经人们特别喜欢提机器人将会取代人类这样的话,我很惊讶这样的说法又重现了的时候,我们当时课题组老师马少平老师的一个推荐,他跟我说有这样一本书叫《人工智能的极限,计算机不能做什么?》

这本书是三十年以前出的,是1979年写的,关于这本书我特别想谈的是其实是马希文教授为他写的一个序言,这个序言事实上是在1984年写的,而这个书最后出版的时候是86年,其实到现在整整过了30年的时间了。我看了很多很多次这个序言,差不多这两年至少有七八次吧,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忍不住拿出来把这个序言重新看一遍,个人觉得是受益匪浅,我现在想谈的是他在这个序言里提到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说计算机能不能完成一件迄今为止主要是靠人脑完成的工作?第二个问题是计算机能不能完成一切这种工作?第三个问题是计算机能不能像大脑一样完成这种工作?我想这确实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让我感到非常开心的是,30年前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已经是肯定的了,你看那个时候书里面就有提到,机器翻译、模式识别、问题求解、自然语言处理等等,这些领域直到今天仍然是研究开展得非常如火如荼并且得到了长足进展的领域,他们也确实构成了人工智能的主要内容之一。

但是看到这里我们不要太乐观,第二个问题,计算机能不能完成一切这种工作呢?事实上从理科的逻辑推理的思路来说,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可能令我们陷入一些幻觉,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在这个序言里马教授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分析,他说如果你希望让计算机解决某个问题有三个主要的前提:

第一个就是你解决的这个问题要能够形式化,才可能可以让计算机来解决,但是如何把一个问题形式化呢,尤其是,把形式化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形式化这个事情该怎么去做呢,好像我们在这里陷入了一个悖论。

第二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必须是可计算的,这样才能建立针对它的算法。这是我们大家这些年来一直非常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这么多年来一次又一次的计算机浪潮,人工智能的浪潮形成的新的高潮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建立一个算法来代替人脑来寻找算法?只有能达到算法本身不是人去设计的而是计算机去设计的这种境界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计算机真正的替代了人类。很遗憾目前我们,至少目前我看不到这样的可能性。

第三个问题就是你这个问题必须要有合理的复杂性,这也是为什么过去每一次高潮之后就会陷入一个低谷的原因,其实这往往都是因为初期的成功与随之而来的停滞不前,而这些停滞不前往往是受到了计算能力的限制,刚才的嘉宾也谈到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当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盲目的乐观。

所以前面提到的那第三个问题来了,计算机能不能像大脑一样完成这些工作?大家可能会觉得问题二都已经确定搞不定了那问题三我们就不要考虑了,其实反而还不是这样,因为你看,从当时到现在,从最早的深蓝,到现在的alphago等等,这么多计算机程序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了人类的高手,还有我们非常多的问题求解甚至包括我们的搜索引擎,它们已经超越了我们任何一个专家能够做到的程度,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某些任务上他们确实可以像大脑一样工作而且完成得比大脑更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说的其实是,我希望我们对计算机和人脑的态度不是什么他们应该相互替代或者怎样,而是形成一个相互交叉和共生的系统,这样一个共生的系统我认为就是人工智能真正的未来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