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制造”问题重重,与传统工业真的合拍?
1.3万。
研发之外,制造的协同同样关键。《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新模式。这是一种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传统的串行生产方式转变为并行的制造 方式,通过建立动态的企业联盟,由供应链上的各方共享生产信息,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重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在中国,这种新型研发制造模式已开始崭露头角,最著名的就是国产大飞机,中国商飞在研制大飞机C919时打造了网络协同研发平台,高效协调了全球数十家设 计商、几千名工程师,大大缩短了C919的研发周期,其制造汇聚了国内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和36所高校的智慧;并在全球协同了16家材料供应 商,54家标准件供应商来共同制造。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提及的中核"华龙一号"堆芯设计过程也是这种模式:"华龙一号"核岛设计非常复杂,而中心实验室只有十几个人,他们通过互联网连接20多个城市的500多台终端工作,这些终端后面有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作为支撑,共同完成了设计。
中国的协同制造在初始阶段也面临着挑战,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文介绍,协同制造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上下游协同能力薄弱,"这会出现很多扯皮,如 果产品出现了问题,设计的人会说生产的人没按照我的想法做,制造的人也会埋怨材料不好,零部件之间如果耦合不好则会引发更多此类问题。"
障碍:技术基础仍待突破
互联网技术影响下,制造与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正在向提供产品服务体系转变,制造业服务化也成为很多企业转型的方向。
据安筱鹏梳理,现在能够融入制造环节的服务包括:产品研发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总包、检测维修、远程监控、诊断评估、融资租赁等。跨界融合之下催生了远程在线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种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使得制造业对联网设备在线远程开展监测、故障诊断和运维等服务成为可能。
"互联网+制造"固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其实践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工业逻辑与互联网逻辑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包括上文提及的客户导向与供给导向的冲突、柔性生产与规模生产的冲突,更包括开放标准与封闭标准的冲突。
据相关人士介绍,面向工业网络体系的标准当前仍处于"诸侯割据、各自封闭"的时代,工控网络产业目前由西门子、三菱等装备企业主导,占据了52%的份额, 这些企业将工控网络与装备产品捆绑销售,维持长期封闭的状态。此外,由行业协会、应用企业、其他企业主导的工控网络分别占据了16%、11%、21%的份 额。在此基础上,形成20多种互不兼容的工业网络协议标准。
工控网络是面向制造环节、提升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网络,它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这些工业网络被统一的网络替代是大势所趋,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既有标准跨国公司利益格局的调整。
"工业网络标准像互联网一样实现统一是趋势,但受工业设备沉没成本较高的影响,这一替代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安筱鹏说。
- 极域:为中小学课堂引入专有“教室云”(10-30)
- 细数信息产业三大挑战,中电集团总经理批评一些企业吃独食!(02-23)
- 中软国际业绩加速增长--构建解放平台,助力互联网+(03-01)
- 互联网+搭配农业,智慧农业终成燎原之势(03-02)
- 互联网+时代,方便背后不可忽视的移动安全(03-07)
- 互联网+混搭智慧农业,走入寻常百姓家(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