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业界新闻 > 北大教授:用户不是羊群,互联网不需要反垄断

北大教授:用户不是羊群,互联网不需要反垄断

时间:09-25 来源:新浪科技 点击:

大多数公司尚未认清这一基本事实,仍在盲目追求那些"放牧型"的商业模式。它们相信自己可以随意地把网民赶来赶去,因而也就逃脱不了眼看着一个个模式覆灭的命运

10月16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对360诉腾讯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案做出终审判决:驳回360的诉讼请求,认定腾讯的行为并没有排除、限制竞争,即不构成垄断。历时四年多的3Q法律大战,最终以腾讯公司胜诉而尘埃落定。

此案是我国反垄断法颁布以来,最高法院审理的首例互联网反垄断案。被视为中国互联网业垄断者的腾讯,其遭际与世纪之交的微软十分相似。

1998年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开始起诉微软,称微软因在其以英特尔芯片为基础的个人计算机上捆绑销售视窗操作系统和IE浏览器,而滥用了垄断的力量。这种捆绑被看作IE浏览器最终击败先驱者网景公司而在浏览器大战中大获全胜的终极原因。当每一个视窗用户自动拥有一份IE浏览器拷贝的时候,与微软竞争的浏览器的用户却不得不使用调制解调器费力下载,或是到商店去购买。

对此微软的反驳是,视窗系统与IE浏览器的融合是创新与竞争的产物,两种产品是一体的,消费者现在可以免费获得IE带来的所有好处。反对微软的人则称,浏览器仍是一种独特和独立的产品,不应同操作系统相捆绑。他们也表示,IE并非真正不花钱,因为其开发和营销费用实际上打进了视窗的价格里,本来视窗不能定那么高的价的。

听起来熟悉吧?腾讯将QQ即时通讯软件与QQ软件管理、QQ电脑管家等进行捆绑的行为是否构成反垄断法所禁止的搭售行为?360发布的公开信正是这样认定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巨头垄断捆绑的状况,比起当年的美国微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有更熟悉的:和微软一样,与其说腾讯面临的真正威胁是审理反垄断案的法官,不如说动摇腾讯未来的因素在别处。

据360一方说,由于寡头的存在,2005年之后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新的大型创业公司几乎寸草不生。3Q大战,起始正是因为腾讯进入了360企图独霸的安全领域。然而,虽然腾讯仍在凭借即时通讯的强势地位日进斗金,但它怀有微软一样的危机意识,不忘时刻警醒自己:当巨人倒下时,体温还是热的。现实中竞争者也的确在四处虎视眈眈:新浪微博把腾讯打了个措手不及,腾讯依靠微信才扳回一局;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到来,微信和淘宝将竞争未来最大的本地生活类O2O服务平台。

不难理解腾讯对反垄断诉讼的神经质反应--"起义者"一边在市场上造反,一边散播言论说腾讯的垄断断了它们的生路,政府务必加以干预。腾讯被迫在两条战线作战:一方面在法庭上战胜对手;另一方面,确保腾讯在中国互联网特定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不坠。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诉腾讯垄断中蕴藏的一个深刻矛盾:如果腾讯支配了市场,它又怎么会在市场的强大压力下不断创新?如果垄断者是一个扼杀竞争的"大猩猩",新经济又怎会变得如此富于竞争力,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促进了用户体验?在互联网行业,很多情况下,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垄断还是创新,确实令人难以界定。

无论是微软案,还是腾讯案,都使一个真正的问题浮出水面:反垄断法是否适用于今天的技术竞争?这是所有关心新经济的人都该认真考虑的。腾讯案是这样一股力量:它迫使我们认识到,新经济正在提出一些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而政府和法律必须回答这些问题。

产业的死亡与新型竞争

新经济不断侵蚀旧经济,但工业时代的思维却徘徊不忍去。这种思维没有看到的是,传统的产业正在死亡。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为水泥业或民航业的瓦解而默哀,而是说,产业作为描述商业活动的一个概念已不再有效,参赛者在界定明确的、永恒不变的产业里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想法散发出腐臭味。我们熟悉的界桩到处都在松动,有些地方已成片倒塌。

替代产业的最佳说法也许是"商业生态系统"。一个商业生态系统横跨好几个产业。以微软为例,它置身于四个大产业--个人计算机、消费电子业、信息服务业和通信业之间。

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自于生物学。与生物生态系统类似,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是,具有大量的松散联结的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依靠其他的参与者,以取得各自的生存能力和效果。生态系统中的各参与者彼此命运攸关:如果生态系统健康,那么所有参与者都能繁衍生息;如果它不健康,所有参与者都会深受其害。

商业生态系统日益增强的重要性带来了另一个重大变化:我们熟知的竞争也在死亡。最先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是詹姆斯·穆尔,他将生物生态系统观应用于商业领域。穆尔在1996年出版《竞争的衰亡》,指出并不是没有竞争了,相反,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