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美元的物联网市场,本土触控显示屏厂商要怎么拿下
"物联网是由功能硬件、计算单元、传感单元、人机交互单元、通信单元、软件与内容等要素组成的系统。芯片是计算、通信、传感等单元的核心部件;触控显示屏是人机交互单元的核心部件,也是未来物联网最重要的信息出入口。"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在"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6"上表示,软件和内容是无形的,如同空气一样存在或被传送,不妨称之为"气";各类功能硬件是有形的,不妨称之为"器",它们要成为物联网的节点或端口,需要加上芯、屏和软件。物联网就是将相关的芯片、触控显示器件、软件和内容、功能硬件和谐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连的价值创造系统。
作为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的物联网时代,新型触控显示屏作为核心部件,正迎来下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京东方CEO陈炎顺也表示,京东方正加速应用拓展,从电视、显示器、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五大传统应用领域,向透明、车载、工控、医疗、镜面、穿戴、拼接、虚拟显示等新触控显示应用领域以及非显示应用领域(如传感器)等方向转型发展,加速物联网出入口布局。
争夺新市场
曾几何时,在功能机时代,物理按键决定了一切,而如果要探讨乔布斯在何种意义上改变了世界,其实并不是iPhone这部产品本身,触控可以说是乔布斯所引领的智能手机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随着智能手机市场增长速度的放缓,手机触摸屏领域竞争不断加剧,开辟新的触摸显示市场已经成为触摸显示企业和相关材料企业重点。
"触摸屏应用范围非常广阔,最常见的手机、电脑等。手机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最多的时候, 30多款手机可以一天内发布。采用包裹式显示屏的智能手表,到显示屏可以卷曲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PC,更多是概念上的,量产还需要一段时间。"顾氏新材总经理熊中平告诉笔者,顾氏新材更看重触摸屏在公共领域的应用,如信息的查询、业务查询;城市街头的信息查询、办公、工业控制、点歌点菜、多媒体教学、房地产预售等。
随着柔性电子产业进入到产业化,新一轮触控技术竞争正愈演愈烈。在触控技术快速演进的大环境下,大屏触控一体机应运而生,清晰的画质,简单的操作,大屏触控一体机正在教育、工业控制、办公等领域广泛使用。
"我们已经和创维、TCL、长虹、康佳等多家知名企业达成了合作。"华科创智董事长喻东旭表示,大尺寸触摸显示正迎来加速发展的新蓝海,这两年是一个爆发期,整个终端市场将达到千亿规模。
喻东旭演示华科创智大型触控屏
种种迹象显示,触摸显示产业正在加速进军众多新兴领域。
触摸屏大厂超声电子在此前披露的2016年年报中就坦言,传统消费类电子产品逐渐被新的物联网概念产品替代,产业结构性变化明显,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触控笔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持续减弱。随着各种人机界面及智能化产品的发展,在工业控制、智能家居、光电显示、医疗领域出现更多新的电子制造方案,加上未来智能汽车的不断普及,汽车电子也逐渐成为驱动电子行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就产业领域而言,进入汽车产业链后订单的稳定性会比进入手机产业链后订单稳定性好。"超声电子董事、副总经理、董秘陈东屏在接待机构投资者时表示。
触控新材料加速柔性显示
移动智能终端市场需求庞大,加上屏幕尺寸日益变大,轻薄化、柔性化已经成为趋势,也成为国际巨头和国内企业下一个竞夺的市场风口。
柔性显示已经成为群雄逐鹿的竞争焦点。
"柔性是未来发展趋势大家都应该是认同的。因为柔性可能会带来现在没有办法想象的一个空间。"和辉光电市场部经理孙玲表示,AMOLED是实现柔性的关键。
HIS报告也指出,预计2020年柔性屏幕的全球出货量将增至7.92亿个,营业收入增至413亿美元。
群智咨询的数据显示,2016年柔性AMOLED在整体AMOLED产能中占比是14%,三星在2016年有5000万片以上的柔性OLED面板出货。到2017年苹果手机也将加入AMOLED阵营,三星在柔性AMOLED上有了更多投入,2017年柔性AMOLED手机面板产能渗透率可达30%。
此前的2017上海全触展上,京东方推出的7.8英寸柔性可折叠显示屏就是其诸多柔性显示亮点产品之一,搭载了LTPS AMOLED技术,色域达90%以上,厚度仅为0.24mm,弯曲半径仅为5mm,展开时可作为平板电脑使用,携带时又可折叠成手机大小,可适应多种产品形态。
喻东旭认为,大尺寸触摸屏和柔性屏的市场空间巨大,但是它们的触控材料必须要具有低阻值和柔性,传统ITO(氧化铟锡)材料,作为触控产品导电层的主要选择已经有30年历
- 集创北方推出可支持全面屏的新一代触控显示驱动单芯片ICNL9911(08-12)
- “手势习惯”的争夺,触控战略价值战悄然打响(05-11)
- 人机交互技术换代,如何搭上通往3D手势识别的直通车?(09-18)
- 中星微邓中翰两会议案:继续推进自主创新法(03-11)
- 首个国产高性能芯片“安徽造”填补国产化空白(03-18)
- 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将加快(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