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能源行业逃不掉的“宿命”
光伏:让市场自然发挥"出清"作用
从根本上抑制光伏行业性产能过剩问题,必须明确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边界。政府应该做好社会性规制的"补位"和经济性规制的"退位"工作。加强市场自我调节,用市场机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进行自我调节,促进自由竞争,并鼓励技术创新,从而由市场的优胜劣汰自发淘汰落后产能。
油气:需要开启三维式立体改革
在油气领域,各项改革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实施细节和配套政策制定将是2016年的重头戏,改革也从"点式改革"转向涵盖行业、企业和政府的全产业链的"三维立体式改革"。比如政府管理方面,改革将集中在公开审批流程、改革审批方式,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和行业监管体系等。
是否会出现失业潮,下岗潮?
煤炭、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造纸和纸制品业等九个产能过剩严重的工业行业就业总人数273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29%,工业行业就业占第二产业的比例67%,第二产业占总就业的比例30%,可以推测九个产能过剩行业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5.6%。
随着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以及多种行业去产能力度加大,市场担心就业问题可能再次面临压力。虽然国家发改委称,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过剩劳动力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就业,没有出现待岗滞留等问题,未来也不太可能出现失业潮。
但具体到能源领域,综合产能过剩程度、劳动及资本密集程度等要素分析,华夏能源网认为,在煤炭、民营油气炼化、能源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不同程度的失业、下岗、分流转岗将不可避免。
根据相关研报,煤炭、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造纸和纸制品业等九个产能过剩严重的工业行业就业总人数273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29%,工业行业就业占第二产业的比例67%,第二产业占总就业的比例30%,可以推测九个产能过剩行业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5.6%。
具体到煤炭行业,就业人口大约580万人,承载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包括相关高耗能行业的就业总人数超过数千万人,是我国制定相关行业重大政策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就煤炭去产能征求意见,未来三年,中国将关闭4300家煤矿(总产能约为每年7亿吨),分流人员100万人,即分流整个行业就业人口的17%,将会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或社会带来冲击。近期,国家千亿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设立,将主要用于过剩行业(主要是煤炭、钢铁行业)的人员安置问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国家在去产能方面的顾虑。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光伏、风电等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去产能化,产业链上不少企业会被"出清",由此也会有不少人员失业。但结合光伏、风电的发展大趋势,华夏能源网认为,这一领域不太可能下岗潮,流转、跨界就业的空间较大,甚至整个细分行业就业人数还会持续增长。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近期发布的《2015年可再生能源和工作岗位年度审计报告》显示,我国共有约340万人从业于可再生能源领域,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的四成。《报告》显示,全球现有约770万人从事可再生能源行业,较2014年的650万人上升了18%。在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就业能力超出其他行业的普遍水平。比如,2015我国在风电领域就业的人口高达约50.24万人,同比2013年的35.6万人的数字有了很大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超过70%的岗位是在制造领域。
从全球范围的细分领域看,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创造了最多的工作岗位,其中大部分为安装光伏发电系统这一类的"下游"工作。2015年,太阳能光伏产业共提供了25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近三分之二在中国。而全球在太阳热能技术行业,雇佣人数为76.4万,中国所占比例超过四分之三。
在油气领域,考虑到中国国内的产业体制,包括"三桶油"在内国有油气企业,虑及社会稳定问题,不大可能出现下岗潮。最有可能出现下岗和失业问题的企业,应该集中在民营炼化和油气服务行业。
此外,能源制造领域目前承压较重,包括电气制造、煤炭机械等领域,很有可能出现下岗、转岗潮。
- 保利协鑫与中电光伏签订长期硅片供应合约(02-18)
- 国家电网光伏电站并网检测能力达世界领先水平(02-22)
- 光伏产业增速将降(02-28)
- 1月多晶硅进口量超过5000吨(03-03)
- 国内光伏巨头进军美国(03-03)
- 全国工商联:引导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