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淘金潮:一场赌局还是关乎未来
互联网公司的赌局
乐视进军电动汽车已不是什么秘密,但乐视高调宣布进军电动汽车市场的同时,一家专注于充电桩软件开发的互联网企业悄然引爆了公众视线。这家公司叫"电桩",其创始人"先越"是一名年轻的80后,这家创立不到1年的互联网公司,在短短时间内,将业务布局到全国20多座城市。
电桩的井喷式发展,受到了不少互联网同行的猜测。一位业内人士为《能源》记者打开了电桩在全国工商系统网站信息发现,在电桩副董事长一职上,今年刚刚担任乐视副总裁的原英菲尼迪总经理吕征宇赫然在列。
困扰记者以久的电桩快速发展背后的谜团似乎渐渐揭开了面纱,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在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存在。然而在乐视看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全国大范围布局充电桩,是像乐视一样的众多生产商在新能源汽车爆发期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这也是众多互联网企业进军电动汽车领域商业模式的真实写照。今年马凯副总理走访了星星充电,为互联网企业以众筹模式进军充电桩运营打开了一扇大门。
不过,众筹模式只是互联网公司进军充电桩领域的模式之一。政策春风吹拂之下,资本市场掀起了充电桩大发展的热潮,许许多多互联网公司异军突起。在充电桩十大概念股中,以互联网或通信行业起家的上市公司超过半数,同样定义自己为互联网公司的聚电科技也是其中一家。据统计,充电桩行业之中的玩家已超过300余个。
原360副总裁现任智车优行CEO沈海寅向记者详细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原因:"相比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上游设备生产领域,中游的充电桩的运营门槛不高,因此整个行业中涌现出一批依托新能源开发智能汽车、智能电桩的互联网公司。"
这些互联网公司大体分为两类,其一是以通信或互联网行业起家,其中最具规模的是央企出身的普天新能源。另一类是由传统电气设备转型而来的混合型企业,这些企业从传统制造产业转型而来,有自己的生产车间,例如特锐德电气旗下的特来电新能源。
从规模上来看,普天新能源和特来电新能源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国内少有的涵盖上游设备生产与中游运营的两大公司。
与专注于重筹模式的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不同是,普天与特来电在实体制造领域是强项。普天新能源隶属的普天集团,其前身来源于1980年邮电部裁撤成的三家通信公司之一。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早期的业务以高铁远动箱变为主。不久前,特锐德旗下的青岛特锐德汽车充电有限公司,更名为现在的特来电新能源。
相较于央企,特来电来布局充电桩更显高调而激进。由于高速公路充电设施被国企垄断,城市成为了特来电关注的重点,其充电设施建设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区域性,新能源政策相对完善的城市成为他们的首选。特来电新能源副总裁郭永光非常自信的告诉《能源》记者:"我们现在的主要战略是跑马圈地,主要还是以新能源示范城市为主,全国88个新能源示范城市中,我们已经在44个有所布局。"
这更像特来电的一场赌局。而特来电已为此做好三年不盈利的准备。有接近特锐德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高铁市场的饱和,让特锐德领导层充满危机感,而进军充电桩是特锐德的重大战略转型,也有人甚至把它比作特锐德的二次创业。"
决定特锐德能否赢得这场博弈的背后,是能否织成这张充电网。而赢得赌局的第一步就是跑马圈地以及与新能源车企的合作。
就在不久前,特来电与北汽新能源、东风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许多新能源汽车行业人士都认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2017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颠覆的元年。届时,特来电希望以汽车租赁+充电网建设+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的商业模式引爆市场。
"试想一下,如果车主对汽车安全有所担忧,在充电时,我们对车进行联网,获得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数据,知道你的车哪里出现问题,同时给你推荐最合适的维修点。"在郭永光向《能源》记者描绘充电桩市场未来的蓝图中,充电桩是一系列增值服务的跳板,也是收集新能源汽车数据的终端,而其衍生出的大数据修车、新能源汽车租赁、充电短信广告植入、互联网金融、O2O等商业模式都将紧紧粘合在充电桩中,成为增值服务。而这些模式,先后在多个采访中都有被提及。
但在特来电高层看来,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既不是国企也不是蜂拥而起的小型互联网公司,最大的对手来源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
"国企在决策效率上不如我们,小型互联网公司的模式太单一,非常容易被抄袭,而BAT如果以车联网作为接口,要整合充电桩运营是非常容易的事,因为他们掌握了车辆数据,获得电池和充电数据很容易。"郭永光同时也谈到了对未来的担忧。
但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已基本得到了行业的认可,与直接的"电费+服务费"相比,新能源汽车租赁、大数据修车等与互联网结合的OTT,O2O模式不断被提出来,但商业愿景背后,这张网如何织,什么时候能编织成,织成后真能引爆市场么,恐怕还需市场检验。
若一切如这些互联网公司所愿,这将是颠覆传统汽车业的千亿市场。
- 中/美推新能源车奖励措施 车用锂电池迎新机遇 (03-14)
- 新能源汽车何时脱掉概念“马甲”?(04-27)
- 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将加快(05-10)
- 奇瑞将量产电动汽车电池核心材料——电池隔离膜(06-10)
- 动力电池借新能源汽车“东风”将迎来黄金期(06-24)
- 新能源电池投资增速居电子信息产业首位(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