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混合动力能否崛起?
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就是雾霾,尤其在柴静《穹顶之下》热播之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作为雾霾成因之一的汽车也再次成为关注对象,有望成为本届两会后首要解决的议题之一。
其实在汽车环保问题上,这些年来政府部门不能说没有付出努力,从2009年到2014年,政府相关部门至少颁布了二十多个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法规,但是效果乏善可陈。据统计,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只有区区8万辆,不到全年汽车销量的百分之一,5年前提出的在2015年实现5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计划几乎没有可能完成。
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原因复杂,但是部分原因可能与行业在新能源方面急于求成有关,行业过度追求高精尖的电动车,但是电动车普及面临着价格、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巨大障碍,这些障碍绝非短时间可以解决,严重的污染又已经迫在眉睫。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其实只要我们的思维方式稍微调整一下,不将新能源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电动车身上,出路还是非常宽阔的。比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在电池技术一时难以克服的状态下,非常明智地选择了混合动力。2014年,日本新车比例中混动车型超过2成,是全球主要国家中新能源汽车发展最迅速的国家,现在东京的汽车保有量比北京高出50%,但是东京的天空比北京蓝得多。
更重要的是,经过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军团持之以恒的刻苦研发,今天的混合动力和十年前的普锐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它们在操控性、经济性和便利性方面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燃油消耗已经降低到了令人满意的地步。
基于环保意识的觉醒,欧美国家消费者对各种环保产品十分推崇,各种混合动力车型也受到了欧美市场热捧。反观中国市场,消费者购车更多的是满足基本的代步需求,省油经济、车价便宜是他们购车的决定性要素。上升到豪车消费市场,很多潜在车主看重的是车辆本身的性能和配置,车辆是不是环保并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更加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汽车文化氛围尚未形成气候,人们对混合动力车型的接受度相当有限。正如90年代的富康,在国内率先推出广受欧美市场追捧的两厢车型,但市场反应冷淡。在中国消费者眼中,"两厢车不是轿车",直到10年以后,两厢车才大行其道。种种现象表明,不管是奔驰还是宝马,不管是本田还是通用,要在中国市场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正视市场现实与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特点。为什么买混合动力车,广大消费者还是持观望态度,甚至不会考虑,很多人认为:混合动力车的价格并不便宜,虽然省油但不省钱。那么买混动车真的为了省这点油钱吗?
现阶段,国家处于汽车快速普及期,2001年是千人4.5辆汽车,2008年千人21辆,年均增长速度为30.4%。201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2349.19万辆,预计未来还能维持8%-10%的发展速度。这样不仅造成石油越来越紧张,而且废气排放量更大,造成了雾霾。相对于传统纯内燃机汽车,想要做到2020年的私家车全部达到5L/百公里油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混动车可以更轻松的达到这个标准。因此混合动力是解决这些问题比较好的方式。
现在日本、德国等这些早已经历过"汽车高速普及期"的国家,已经满大街小型车、小排量车了,还有不少充电桩供电动车使用,日后必然普及到中国。而现在Hybrid车的可选性越来越多,覆盖了10万-2000万人民币的区间。从比亚迪秦、荣威550Hybrid、本田Hybrid,丰田普锐斯、雪佛兰沃兰达到奔驰S400LHybrid、宝马i8、保时捷918Spyder等,各个阶层都有。连超跑大厂和主流大厂都推出混动车辆,那确实是一种趋势了。
虽然有人说,混合动力终究是一种过渡车型,但以现在人们的观念和设施普及速度看,混合动力车辆至少能有20年的生命期,至于再远是燃料电池车或纯电动车的天下就难以预料了。从长远来看,当今买混动车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说得崇高点是为了环境考虑,说实际点是为未来几年能达到排放标准。何况混动轿车也很省油,一般加满一箱油就能跑上千公里,何乐而不为呢?难道国际的流行,影响到中国真的是这样难?
- “两会”惠及智能电网和充电桩,半导体厂商忙着抢市场(03-07)
- 混合动力汽车为IGBT生产商带来了新的挑战(07-05)
- IR推出新系列40V至75V车用MOSFET(07-14)
- 七大豪门新能源汽车将“围攻”中国车市(08-28)
- 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刺激锂电池市场发展(09-01)
- 新日本无线公布粗铜线和半导体芯片铝电极实施丝焊的量产技术(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