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晶硅失控:暴利驱动产能超全球需求2倍
时间:09-30
来源:中国电子报
点击:
多晶硅,这种原本主要用作电子芯片领域的原材料,因为搭上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快车,从而在中国成为各地争上的"香饽饽"产业。
由于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度,只要通过地方的环评、工艺等手续就可以上马。目前,中国数十个城市都在打造光伏产业园,很多地方都提出了打造千亿级光伏、多晶硅产业园的目标。
这背后自然有着利益的强力驱动。多晶硅的价格在最近短短3年间,由最初30美元/公斤,暴涨至2008年的最高400美元/公斤,再跌落至现在的60美元/公斤。即便如此,由于一家大型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能将成本控制在35美元/公斤,并有望在2010年达到25美元/公斤的国际水平。因此,其中的利润仍相当可观。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给国家发改委的一份行业报告显示,到2009年6月底,我国已有19家企业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总规划产能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吨。而2008年我国多晶硅的总需求量才17000吨。这些产能若全能兑现,将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因此,关于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的话题,已经引起了业内的热议。从今年7月份开始,经历大半年的光伏业整体回暖,而经过数年自由发展的多晶硅行业已经引起国务院的关注。多晶硅行业面临洗牌时机。
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业内均预计,在年底之前,一项更为具体的、专门针对多晶硅行业的行业准入政策指导意见就将发布。
六部委调研产能过剩
事实上,炙手可热多晶硅产业已经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9月-10月,一场由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科技部、工信部等6大部委联合组成的调研组对多晶硅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
这一切都源于,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倾向。
"今年包括国家发改委等部委邀请我们去座谈,就是谈谈整个行业性投资过热问题,8月11日,当时几大部委联合在京召开座谈会,我们公司,还有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均到场谈了谈包括生产、规模、成本、利润等方面的问题。"江苏中能硅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近日对早报记者表示。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炙手可热,这个产业链包括多晶硅、硅片、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板。在2009年之前,整个光伏产业80%的成本都集中在上游的多晶硅生产环节,而利润方面,更是高达500%,甚至高达800%。
"在2007、2008年简直是抢购,拿货多少要看关系。"河南洛阳中硅一位销售经理对早报记者表示,"经历了去年的金融危机,多晶硅价格也一路下跌到60美元/公斤,只占到整个产业链成本的3成,但我们的货还是很紧俏。"
暴利:从500%降到100%
多晶硅的价格在短短3年间由最初30美元/公斤,暴涨至2008年的最高400美元/公斤,再跌落至现在的60美元/公斤,有着太多疯狂故事。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STP.NYSE)一位管理层对早报记者表示,最初的样本是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宣布大力推广光伏,他们也正是在这样的海外需求背景下,迅速做起来并在美国上市,这开始了整个光伏产业近几年100%的复合增长。无锡尚德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硅薄膜太阳电池和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发、制造与销售的国际化高科技企业。
"只要你生产出来了产品,根本不用算成本,总是有好几倍的利润等着你。"上述洛阳中硅公司人士对早报记者回忆当初那美好的销售情景。
"多晶硅的价格总体说是比较透明的,就中国这么惊人的增长速度,严重供不应求,怎么可能不引起暴涨?更何况这么高的暴利,怎么能没有炒作?"上述无锡尚德人士对早报记者表示。
作为光伏产业的原材料,多晶硅的匮乏,已经成为当时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中国多晶硅2006年的总产量只有87吨,2007年涨到1139吨,2008年增长到4300吨,与市场需求的缺口差上万吨。与此同时,从2001年到2008年,我国光伏业规模7年时间增长近600倍,2008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占全球份额的30%,2008年全球前25家太阳电池生产商中,有8家是中国企业。
以江苏中能硅业这家专门生产多晶硅的公司为例,2006年6月才正式开始建设其一期1500吨的产能,当年生产多晶硅155吨,销售额在3亿元;2008年6月再建成二期1500吨产能,当年生产多晶硅1850吨,销售收入35.7亿元。
吕锦标对早报记者表示,当初他们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到会有如此高的利润。去年不到2000吨的销量,他们的净利润就达到了20多个亿,这也是他们没想到的。
他透露,2008年时,江苏中能的多晶硅综合成本在67美元/公斤,他们今年上半年万吨项目投产,成本一季度下降到46美元/公斤,今年全年控制在35美元/公斤,2010年将计划达到25美元/公斤的国际水平。
由于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度,只要通过地方的环评、工艺等手续就可以上马。目前,中国数十个城市都在打造光伏产业园,很多地方都提出了打造千亿级光伏、多晶硅产业园的目标。
这背后自然有着利益的强力驱动。多晶硅的价格在最近短短3年间,由最初30美元/公斤,暴涨至2008年的最高400美元/公斤,再跌落至现在的60美元/公斤。即便如此,由于一家大型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能将成本控制在35美元/公斤,并有望在2010年达到25美元/公斤的国际水平。因此,其中的利润仍相当可观。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给国家发改委的一份行业报告显示,到2009年6月底,我国已有19家企业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总规划产能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吨。而2008年我国多晶硅的总需求量才17000吨。这些产能若全能兑现,将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因此,关于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的话题,已经引起了业内的热议。从今年7月份开始,经历大半年的光伏业整体回暖,而经过数年自由发展的多晶硅行业已经引起国务院的关注。多晶硅行业面临洗牌时机。
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业内均预计,在年底之前,一项更为具体的、专门针对多晶硅行业的行业准入政策指导意见就将发布。
六部委调研产能过剩
事实上,炙手可热多晶硅产业已经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9月-10月,一场由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科技部、工信部等6大部委联合组成的调研组对多晶硅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
这一切都源于,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倾向。
"今年包括国家发改委等部委邀请我们去座谈,就是谈谈整个行业性投资过热问题,8月11日,当时几大部委联合在京召开座谈会,我们公司,还有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均到场谈了谈包括生产、规模、成本、利润等方面的问题。"江苏中能硅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近日对早报记者表示。
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炙手可热,这个产业链包括多晶硅、硅片、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板。在2009年之前,整个光伏产业80%的成本都集中在上游的多晶硅生产环节,而利润方面,更是高达500%,甚至高达800%。
"在2007、2008年简直是抢购,拿货多少要看关系。"河南洛阳中硅一位销售经理对早报记者表示,"经历了去年的金融危机,多晶硅价格也一路下跌到60美元/公斤,只占到整个产业链成本的3成,但我们的货还是很紧俏。"
暴利:从500%降到100%
多晶硅的价格在短短3年间由最初30美元/公斤,暴涨至2008年的最高400美元/公斤,再跌落至现在的60美元/公斤,有着太多疯狂故事。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STP.NYSE)一位管理层对早报记者表示,最初的样本是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宣布大力推广光伏,他们也正是在这样的海外需求背景下,迅速做起来并在美国上市,这开始了整个光伏产业近几年100%的复合增长。无锡尚德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硅薄膜太阳电池和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发、制造与销售的国际化高科技企业。
"只要你生产出来了产品,根本不用算成本,总是有好几倍的利润等着你。"上述洛阳中硅公司人士对早报记者回忆当初那美好的销售情景。
"多晶硅的价格总体说是比较透明的,就中国这么惊人的增长速度,严重供不应求,怎么可能不引起暴涨?更何况这么高的暴利,怎么能没有炒作?"上述无锡尚德人士对早报记者表示。
作为光伏产业的原材料,多晶硅的匮乏,已经成为当时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中国多晶硅2006年的总产量只有87吨,2007年涨到1139吨,2008年增长到4300吨,与市场需求的缺口差上万吨。与此同时,从2001年到2008年,我国光伏业规模7年时间增长近600倍,2008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占全球份额的30%,2008年全球前25家太阳电池生产商中,有8家是中国企业。
以江苏中能硅业这家专门生产多晶硅的公司为例,2006年6月才正式开始建设其一期1500吨的产能,当年生产多晶硅155吨,销售额在3亿元;2008年6月再建成二期1500吨产能,当年生产多晶硅1850吨,销售收入35.7亿元。
吕锦标对早报记者表示,当初他们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到会有如此高的利润。去年不到2000吨的销量,他们的净利润就达到了20多个亿,这也是他们没想到的。
他透露,2008年时,江苏中能的多晶硅综合成本在67美元/公斤,他们今年上半年万吨项目投产,成本一季度下降到46美元/公斤,今年全年控制在35美元/公斤,2010年将计划达到25美元/公斤的国际水平。
- 晶澳开发出新高效多晶硅太阳能电池(02-21)
- 中美硅晶涉足上游多晶硅业务(02-21)
- MEMC与三星精密化学合建多晶硅厂(02-18)
- 保利协鑫多晶硅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02-21)
- 多晶硅门槛提高带来集群效应(02-23)
- 多晶硅现货价格攀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