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英国两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时间:12-12
整理:3721RD
点击:
http://news.163.com/13/1009/00/9AN1JGA300014Q4P.html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释物质质量之谜的最重要粒子。恩格勒今年81岁,希格斯84岁,两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
2011年12月1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但经考虑实验其它误差后,宣布实验结果无效。2012年7月4 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特征有吻合之处。
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上)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下)
解读>> 什么是“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也就是说,理论上认为它应当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组成部件之一。但是它仍然有待实验观测证实。科学家们提出的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了这种粒子的存在,其作用是解释为何其它粒子会拥有质量。根据这一理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一种看不见的力,即希格斯场和与之相对应的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一同形成。正是这个场赋予其它基本粒子以质量的属性。
影响>> 它揭开质量起源之谜
物体的质量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物理学界,而希格斯玻色子恰恰被认为与宇宙中一切物体的质量起源有关。希格斯玻色子与一种场有关,那就是所谓的希格斯场,理论上认为这种场充斥着整个宇宙。当宇宙中的其它粒子在这一场中运行时便获得了质量的属性。这就有点像是大家都在一个游泳池里游泳,然后身上都会被打湿,在这里,被水打湿就像是物体获得质量一样。
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杰奥·哥斯达表示:“希格斯粒子的机制让我们能够理解粒子获得质量的途径和方式。”哥斯达是去年欧洲核子中心宣布疑似希格斯粒子发现时,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所属ATLAS探测器设备的标准模型召集人。他说:“如果没有这种机制,那么所有的一切物体都将失去质量。”
确认此次发现的粒子确实是希格斯粒子将证明我们设想的粒子获得质量属性的方式是正确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玛利亚·斯皮罗普鲁表示:“这项发现从量子层面支持了我们对于质量来源的看法,而这正是我们当初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目的。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
幕后>>
诺贝尔物理学奖争议大?
组委会两次延迟遭调侃
2013年诺贝尔奖此前宣告物理学奖在原定时间的最后关头延迟揭晓,根据其在官方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第一次延迟为北京时间18时15分,第二次则表示不早于18时30分。其官网将倒计时页面改为“还在会商”的公告。此举被不少网友认为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争议很大”,更有社交媒体调侃其为“拖延症”。
数字解读>>
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者平均年龄55岁
106次颁奖
自1901年至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已颁发106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这6年未颁奖。这是因为这些年份恰逢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物理学领域没有足够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47人单独获奖
截止2012年,物理学奖颁发给单独个人的为47次;30次该奖项为两人同得,29次该奖项由三人共享。
2名女性
在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193人中,仅有两名女性。其中一位是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她于1903年获此殊荣。
最年轻:25岁
劳伦斯·布拉格是迄今获得物理学奖最年轻的人,1915年,年仅25岁的布拉格与其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布拉格同时也是诺贝尔所有奖项中最年轻的获奖者。
最年长:88岁
2002年,88岁的雷蒙德·戴维斯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使他成为目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年龄最大的人。
平均年龄55岁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平均年龄为55岁。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
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释物质质量之谜的最重要粒子。恩格勒今年81岁,希格斯84岁,两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
2011年12月1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但经考虑实验其它误差后,宣布实验结果无效。2012年7月4 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特征有吻合之处。
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上)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下)
解读>> 什么是“上帝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也就是说,理论上认为它应当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组成部件之一。但是它仍然有待实验观测证实。科学家们提出的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了这种粒子的存在,其作用是解释为何其它粒子会拥有质量。根据这一理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一种看不见的力,即希格斯场和与之相对应的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一同形成。正是这个场赋予其它基本粒子以质量的属性。
影响>> 它揭开质量起源之谜
物体的质量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物理学界,而希格斯玻色子恰恰被认为与宇宙中一切物体的质量起源有关。希格斯玻色子与一种场有关,那就是所谓的希格斯场,理论上认为这种场充斥着整个宇宙。当宇宙中的其它粒子在这一场中运行时便获得了质量的属性。这就有点像是大家都在一个游泳池里游泳,然后身上都会被打湿,在这里,被水打湿就像是物体获得质量一样。
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杰奥·哥斯达表示:“希格斯粒子的机制让我们能够理解粒子获得质量的途径和方式。”哥斯达是去年欧洲核子中心宣布疑似希格斯粒子发现时,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所属ATLAS探测器设备的标准模型召集人。他说:“如果没有这种机制,那么所有的一切物体都将失去质量。”
确认此次发现的粒子确实是希格斯粒子将证明我们设想的粒子获得质量属性的方式是正确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玛利亚·斯皮罗普鲁表示:“这项发现从量子层面支持了我们对于质量来源的看法,而这正是我们当初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目的。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
幕后>>
诺贝尔物理学奖争议大?
组委会两次延迟遭调侃
2013年诺贝尔奖此前宣告物理学奖在原定时间的最后关头延迟揭晓,根据其在官方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第一次延迟为北京时间18时15分,第二次则表示不早于18时30分。其官网将倒计时页面改为“还在会商”的公告。此举被不少网友认为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争议很大”,更有社交媒体调侃其为“拖延症”。
数字解读>>
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者平均年龄55岁
106次颁奖
自1901年至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已颁发106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这6年未颁奖。这是因为这些年份恰逢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物理学领域没有足够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47人单独获奖
截止2012年,物理学奖颁发给单独个人的为47次;30次该奖项为两人同得,29次该奖项由三人共享。
2名女性
在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193人中,仅有两名女性。其中一位是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她于1903年获此殊荣。
最年轻:25岁
劳伦斯·布拉格是迄今获得物理学奖最年轻的人,1915年,年仅25岁的布拉格与其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布拉格同时也是诺贝尔所有奖项中最年轻的获奖者。
最年长:88岁
2002年,88岁的雷蒙德·戴维斯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使他成为目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年龄最大的人。
平均年龄55岁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平均年龄为55岁。
和发现电磁系列 那个时代相比,现在的理论物理发现离生活太远实用价值小
这倒是。距离应用太遥远了。
去年的好像是可以捕捉粒子的吧?都是量子力学的。
但是意义深远。比如能够构建一些理论基础,开辟星际航行。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的,在之前,人类需要有能力殖民别的星球。
如果用意念激发身体里的上帝粒子脱离场属性,你的质量会变为0,可以高速移动和飞翔
身体健康很重要,这两位要是80岁之前挂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