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22纳米CMOS关键技术先导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zz)
个是最大的意义
中科院都22nm了,就是没有孕育出一家像样的FAB,国内自己据说孕育的FAB到0.5u了吗?做1千万个CMOS,
成功了一个,就说自己做出来了,这良率也好意思说自己做出来了?
22nm是做出来了,但不能大规模生产,不是生产型的fab,是研究性质的。那个室本来就是搞先导工艺开发的。有多少钱干多少事,先导研发是有必要的。
国内0.5u 1千万个CMOS? SMIC早就65n,现在40n都在试用了
你没理解我的意思,SMIC跟微所没关系,微所搞出个22nm,可是良率是多少呢?已经22nm了,那90nm是不是
很成熟了,可不可以转让给外面的FAB使用,譬如华力微。生产一个transistor和生成100个成功90个transistor差别太大
什么叫转让给外面FAB用? 转让技术还是转让设备?
说了生产跟科研不一样,生产关注良率,科研说白了就是探路的,基本不关心良率,做出来就行。
微所的22n通俗点说叫花小钱探路,设备全加起来也就几亿人民币,FAB的设备几亿怎么可能够? Intel每年花近百亿美元研发新工艺,花的钱比得上我国一年的重大专项都加起来还多。人家产学研结合的好,自己研发自己生产自己卖产品,国内就这体制,能有什么办法。
再说一句,探路是必要的,探路探的如果是死路也就认栽了,如果大笔银子砸进去才发现是个大坑就划不来了。
你这话说的对,但国内国外差距摆在这,投点钱拉回来几个千人22nm出来了,投国内别的地方还真不定就能出来。
想法都是冲着国际水平去的,基础没人家好、水平也差些这大家都承认。其实没什么争的必要,朝鲜发个卫星对于他们国内来说绝对是突破性进展,但就国际水平来说完全是小儿科,这个没有异议吧。
现在国内探路带来的产业化,主要在哪家?
好像smic也不是收益于国内微电子所的吧
照这么说国外高校的研究对Intel/IBM的技术是不是也没什么作用? smic不是主要受益于微所那也不受益于别的任何高校? 产学研是个大环境,互相关联。学校的研究对产业是绝对有作用的。有时候,投大笔的钱搞研究就为了得到1个可能10年后才会用到的一个简单结论,指一个方向而已。
美国基本已经把该搞的科研全搞完了,其他国家是不是就都不用搞了? 卡你脖子的时候就不会这么认为了吧。
码字好累,算了,不说了。
IMEC知道吧?
微电子所在学IMEC,可是呢,就那么点本事,也就那么点儿银子,也就那么点儿人。所以呢,短期内是学不像的,丁点儿都学不像。可是学不像也得学啊,不学麻烦就大了,木桶少了块板,水是要哗哗流的。版上成天有人鄙视国内做设备和做工艺的水平,可你们压根就不了解做这些事儿的人的艰辛。国产设备做出来,FAB不愿意试,国内工艺搞出来,FAB不愿意跑,压根就没有任何机会。要是没有个像IMEC一样的机构,行业垮掉是迟早的事儿。
谁都知道IMEC这样的角色的重要性,可肯干这事儿的人太少。中国是不缺聪明脑瓜的,当年想干这事儿,有资格干这事儿的人大把,中科院微电子所远不是资质最好的。清华有IBM给的线,东西好,教授底子也厚,本来是有希望干这活的,最后放弃了。北大,也是早早的引进了线,好线啊,最后封闭了。复旦早就交白卷了,浙大当时也就剩点儿搞功率器件的渣渣,南大没线还都是搞物理的,西电成电当时还比较穷。微电子所好死不死的一直有条四寸线,在当时还是不错的,麻雀虽小,五脏绝对的全。可就这条线,半截也出了幺蛾子,和华润搞了合资。至此,中国搞科研的就没有条完整的实验线能用了。
那个时候,微电子所一放弃这条线,真真是被骂惨了。老教授们骂,工业界的骂,代理商都骂。真正关心国内微电子发展的就没有不骂的,败家子啊,心疼啊。错误的道路走出去,回过头来,真正才会发现,那错误到底是什么。有这么个地方,我们的希望就还在,没了,身后就是莫斯科了。
幸运的是,错误还有改正的机会,微电子所最后还是把线收回来了,但是也损失惨重,无论是人,设备,还是老底子。补救的措施嘛,就是后面哭爹喊娘的搞条8寸的,又从国外搞那么一堆人回来,土鳖们也十分努力,好不容易把架子又搞起来了。
国内探路带来产业化,还早呢。不过你仔细读读那个报道,有一点儿小东西还是有点儿意思的。估计过个五年,能有些成果出现吧,说不准是不是在IC领域,半导体行业那么大,在别的领域开花结果也没准。
所以就应该生产的归生产,科研归科研。
科研的搞产业成熟的东西,属于资源浪费。
卫星之类的完全没有可比性,那是核讹诈的领域。
钱不多,更要省着用。
没那个预算,还要去揽活,做着做着就变形了。与其弄个不能实用的大目标,不如踏踏实实地了解目前生产线上的需求,一点点改进。
国内科研资金的运用还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