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选择的建议
时间:12-12
整理:3721RD
点击:
欢迎转载,但请尊重原创。请注明转自METech of SMTH.
首先,拜天朝的教育制度和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父母过度包办人生道路所致,现在很多同学们都是没搞明白自己要干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走上了IC工程师这条不归路。另外,等混了几年,好容易真正搞懂了自己想要什么时,换行业和换方向的机会成本又很高,再加上人类天生的对未知未来的恐惧和保持自己当前状态的惰性,最后就不得不卡在半吊子工程师这个终生职业上了。这就是在版面上看到这么多半拉子IC工程师哀嚎的原因之一。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版好像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收入都不满,同时表达对隔壁IT和金融行业的严重羡慕妒忌恨。隔壁的事实真相先不管,但首先很搞笑的是,如果你过去10+年在一个行业的努力被证明你的价值酱紫的话,那么何德何能你转行去coding或者做投资就一定能实现你理想中的价值(虽然有少数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三大牛人之一我同学就从苦逼码农变成了牛逼投资人,但从表面来看,对本职工作的尽职方面,好些同学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想说的是,作为IC工程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拼过CPI和央行的印钞机。
首先,一个工程师的报酬最高能到多少?很多同学可能没有想过,其实一个特定的职位收入是有上限的。就是当前职位创造的全部价值中,剩下来留给人力成本的那部分。在毛利润中,我们需要扣除运营费用,扣除掉为后续产品开发的投入后,留给人力成本的那部分还需要保证剩下来的净利润在交掉25%的税后,能够满足资本对收益率的要求(例如至少10%~20%)。
在这里,资本收益率是不同行业间的竞争,70年代起到2000后的黄金年代,资本是很亲睐半导体行业的。但现在显然不如互联网行业,甚至在中国,比很多传统行业都差得多。因此,一个没有高毛利率,高回报的细分市场,那显然就是一个茶几了,参与其中的工程师都是悲剧。这也是QQ和淘宝能一掷千金,在前几年让CS的毕业报酬期望提升超过IC设计行业,因为他们更赚钱。我们的祖师爷摩尔在他的定律扬名立万的同时,给我们这些徒子徒孙下了一个永世不得翻身的诅咒,每两年一半的成本和性能对应的无止境的技能更新。
在工程师报酬的背后,是市场化的需求和配置在起到作用。它是很公平的,你的价值,市场看得见。
我们假设一个典型的工程师的职位在IC公司中每年创造1M$的销售,毛利率假设35%,那么典型的PE=20,PS=2的条件下,假设人工成本占研发成本的1/2,那么他的工资上限就是(1M*0.35-2M/20)*1/2 = 125k$。 如果他不幸悲催的工作在天朝的话,拜公司承担的社保、医保、公会费等等所赐,名义工资约为人工开销的0.6~0.7倍,这样,名义工资的上限大概是750k$,合人民币47万年薪,这离wl的门槛还有些距离。
如果老板或者老板的老板或者资本对收益率要求更高的话,一般最容易控制的就是人工费用的增加,而为应对市场需求需要不停的开发新产品。那么对应的这个工程师的结果就是工资上涨的比例落后于CPI和无止境的加班和紧急tape out。加班有助于控制人工费用,不解释。
资本是全球流动的,人力也是全球竞争的,半导体工厂已经全球化了,如果同样的销售额,天朝人力成本+语言和距离导致的沟通成本增加到了产业链优势不能抵消的地步,那么工作职位的外迁也是指日可待的。去年中星微搬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次是搬到青岛,再往后,职位搬到台湾印度甚至搬回美国都可能。
实际上,典型工程师人均1M$的要求还真不低,因此对应的销售额的打折就对应了收入上限的打折,再加上缺乏对知识和技术原创尊重的环境,缺乏具有这样精神的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导致了很多国内公司一直在低端竞争。低端一定是低成本而且低毛利的产品,虽然低成本的产品未必低端也可能高毛利(RDA的FM)。这就是为什么板上很多苦逼工程师在这里抱怨的原因。简单来讲,他们老板要真给他们高薪水,他们老板的老板就会把公司关了,因为付不起工资了。
通过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到作为工程师提高自己收入的两条方法:
1、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以下:
A. 创造更高价值的项目,你设计一款芯片一年卖1kk和100kk自然不同;用28nm做一个AP和用2um做一个温度传感器自然也不同;
B. 创造更高价值的工作职位;
C. 提高产品的毛利率;这个有无穷多种方法和细节,不细说。
2、切更多的蛋糕;包括以下:
A. 选择未来毛利率更高的市场方向,例如有人提到的垄断一个省的电表芯片;
B. 对员工和技术更尊敬和认可的企业文化;例如台资、港资、大陆典型文化代表都不那么友善;
C. 自己拿刀切蛋糕,自己当投资者(炒股票或者创业,不同的风险收益选择)。
然而,上述任何一种方法中,背后其实都蕴含着一个前提:作为一个工程师,你要当好一个工程师。
市场的需求和配置会决定一个人的总体回报。根据我观察的的经验,虽然个体有所差异,但平均而言这个总体回报的期望值和他的选择道路几乎无关,例如小公司也好大公司也好,民营企业也好国际500强企业也好,当螺丝钉也好start up也好,几乎都不是决定性的。虽然机遇很重要,但其实在一个人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总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机会,让他能够找平自己的价值(如果有偏差的话),如果没有抓住,以后就只能自己对自己笑笑:果然是性格决定命运啊。所以最后的总体回报,几乎是公平的。
一个典型的IC工程师从毕业后工作开始到未来若干年,平均报酬是每年增加1dB还是每年3dB,和个体的职业努力有很大的关系。这个职业努力的意思是说:
1、完成自己职业需要的东西;例如上面说的那个sdm里面的dem,做analog的人把算法要想明白,再告诉digital怎么做。
2、在框架许可范围内,保持工程师的敏感和好奇,追根溯源; 例如,做analog的人要知道算法怎么回事情,它的过去和未来;做digital的在被告知这个算法后,要知道应用的基础,要想一想在更高的要求,更高指标,不同的限制条件下的改进方式;
3、在业余时间,保持对自己的职业技能的更新和积累。工作越长,所谓的业余时间久越少,对应的工资高点,但技能积累的回报就少了,所以总体回报几乎不变。
4、关注可能的机会并在合适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总之,选择毛利高的方向,不停增加自己的本事,这是最重要的。后面的事情,就是市场会给你配置更多的薪水。
很高兴的是,由于我们得到了强有力的外界支持,我们正在快速扩张之中。我们希望招募模拟工程师、数字工程师、应用开发工程师、以及MEMS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结构工程师)。
我们提供非常有趣的并且有价值的项目机会,我们执行的项目是(未来也会是)业内的领先水平,我们提供很好的待遇和不设封顶的bonus获取机会(你参与的项目能赚钱的话,你也会赚
钱),我们尊重和理解员工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涨工资),我们正在集合一群业内气味相投的精英工程师,并且在一个宽松平和的环境中,不断挑战自己,持续为客户提供天下第一的产品设计。当然,平均而言,我们拒绝向市场提供毛利率小于50%的产品,呵呵。
我们在创造一个更大的蛋糕,并且尽力保证给你切更多一些。
有兴趣的话可以详细的看后面的招募启事。
首先,拜天朝的教育制度和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父母过度包办人生道路所致,现在很多同学们都是没搞明白自己要干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走上了IC工程师这条不归路。另外,等混了几年,好容易真正搞懂了自己想要什么时,换行业和换方向的机会成本又很高,再加上人类天生的对未知未来的恐惧和保持自己当前状态的惰性,最后就不得不卡在半吊子工程师这个终生职业上了。这就是在版面上看到这么多半拉子IC工程师哀嚎的原因之一。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版好像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收入都不满,同时表达对隔壁IT和金融行业的严重羡慕妒忌恨。隔壁的事实真相先不管,但首先很搞笑的是,如果你过去10+年在一个行业的努力被证明你的价值酱紫的话,那么何德何能你转行去coding或者做投资就一定能实现你理想中的价值(虽然有少数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三大牛人之一我同学就从苦逼码农变成了牛逼投资人,但从表面来看,对本职工作的尽职方面,好些同学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想说的是,作为IC工程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拼过CPI和央行的印钞机。
首先,一个工程师的报酬最高能到多少?很多同学可能没有想过,其实一个特定的职位收入是有上限的。就是当前职位创造的全部价值中,剩下来留给人力成本的那部分。在毛利润中,我们需要扣除运营费用,扣除掉为后续产品开发的投入后,留给人力成本的那部分还需要保证剩下来的净利润在交掉25%的税后,能够满足资本对收益率的要求(例如至少10%~20%)。
在这里,资本收益率是不同行业间的竞争,70年代起到2000后的黄金年代,资本是很亲睐半导体行业的。但现在显然不如互联网行业,甚至在中国,比很多传统行业都差得多。因此,一个没有高毛利率,高回报的细分市场,那显然就是一个茶几了,参与其中的工程师都是悲剧。这也是QQ和淘宝能一掷千金,在前几年让CS的毕业报酬期望提升超过IC设计行业,因为他们更赚钱。我们的祖师爷摩尔在他的定律扬名立万的同时,给我们这些徒子徒孙下了一个永世不得翻身的诅咒,每两年一半的成本和性能对应的无止境的技能更新。
在工程师报酬的背后,是市场化的需求和配置在起到作用。它是很公平的,你的价值,市场看得见。
我们假设一个典型的工程师的职位在IC公司中每年创造1M$的销售,毛利率假设35%,那么典型的PE=20,PS=2的条件下,假设人工成本占研发成本的1/2,那么他的工资上限就是(1M*0.35-2M/20)*1/2 = 125k$。 如果他不幸悲催的工作在天朝的话,拜公司承担的社保、医保、公会费等等所赐,名义工资约为人工开销的0.6~0.7倍,这样,名义工资的上限大概是750k$,合人民币47万年薪,这离wl的门槛还有些距离。
如果老板或者老板的老板或者资本对收益率要求更高的话,一般最容易控制的就是人工费用的增加,而为应对市场需求需要不停的开发新产品。那么对应的这个工程师的结果就是工资上涨的比例落后于CPI和无止境的加班和紧急tape out。加班有助于控制人工费用,不解释。
资本是全球流动的,人力也是全球竞争的,半导体工厂已经全球化了,如果同样的销售额,天朝人力成本+语言和距离导致的沟通成本增加到了产业链优势不能抵消的地步,那么工作职位的外迁也是指日可待的。去年中星微搬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次是搬到青岛,再往后,职位搬到台湾印度甚至搬回美国都可能。
实际上,典型工程师人均1M$的要求还真不低,因此对应的销售额的打折就对应了收入上限的打折,再加上缺乏对知识和技术原创尊重的环境,缺乏具有这样精神的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导致了很多国内公司一直在低端竞争。低端一定是低成本而且低毛利的产品,虽然低成本的产品未必低端也可能高毛利(RDA的FM)。这就是为什么板上很多苦逼工程师在这里抱怨的原因。简单来讲,他们老板要真给他们高薪水,他们老板的老板就会把公司关了,因为付不起工资了。
通过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到作为工程师提高自己收入的两条方法:
1、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以下:
A. 创造更高价值的项目,你设计一款芯片一年卖1kk和100kk自然不同;用28nm做一个AP和用2um做一个温度传感器自然也不同;
B. 创造更高价值的工作职位;
C. 提高产品的毛利率;这个有无穷多种方法和细节,不细说。
2、切更多的蛋糕;包括以下:
A. 选择未来毛利率更高的市场方向,例如有人提到的垄断一个省的电表芯片;
B. 对员工和技术更尊敬和认可的企业文化;例如台资、港资、大陆典型文化代表都不那么友善;
C. 自己拿刀切蛋糕,自己当投资者(炒股票或者创业,不同的风险收益选择)。
然而,上述任何一种方法中,背后其实都蕴含着一个前提:作为一个工程师,你要当好一个工程师。
市场的需求和配置会决定一个人的总体回报。根据我观察的的经验,虽然个体有所差异,但平均而言这个总体回报的期望值和他的选择道路几乎无关,例如小公司也好大公司也好,民营企业也好国际500强企业也好,当螺丝钉也好start up也好,几乎都不是决定性的。虽然机遇很重要,但其实在一个人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总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机会,让他能够找平自己的价值(如果有偏差的话),如果没有抓住,以后就只能自己对自己笑笑:果然是性格决定命运啊。所以最后的总体回报,几乎是公平的。
一个典型的IC工程师从毕业后工作开始到未来若干年,平均报酬是每年增加1dB还是每年3dB,和个体的职业努力有很大的关系。这个职业努力的意思是说:
1、完成自己职业需要的东西;例如上面说的那个sdm里面的dem,做analog的人把算法要想明白,再告诉digital怎么做。
2、在框架许可范围内,保持工程师的敏感和好奇,追根溯源; 例如,做analog的人要知道算法怎么回事情,它的过去和未来;做digital的在被告知这个算法后,要知道应用的基础,要想一想在更高的要求,更高指标,不同的限制条件下的改进方式;
3、在业余时间,保持对自己的职业技能的更新和积累。工作越长,所谓的业余时间久越少,对应的工资高点,但技能积累的回报就少了,所以总体回报几乎不变。
4、关注可能的机会并在合适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总之,选择毛利高的方向,不停增加自己的本事,这是最重要的。后面的事情,就是市场会给你配置更多的薪水。
很高兴的是,由于我们得到了强有力的外界支持,我们正在快速扩张之中。我们希望招募模拟工程师、数字工程师、应用开发工程师、以及MEMS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结构工程师)。
我们提供非常有趣的并且有价值的项目机会,我们执行的项目是(未来也会是)业内的领先水平,我们提供很好的待遇和不设封顶的bonus获取机会(你参与的项目能赚钱的话,你也会赚
钱),我们尊重和理解员工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涨工资),我们正在集合一群业内气味相投的精英工程师,并且在一个宽松平和的环境中,不断挑战自己,持续为客户提供天下第一的产品设计。当然,平均而言,我们拒绝向市场提供毛利率小于50%的产品,呵呵。
我们在创造一个更大的蛋糕,并且尽力保证给你切更多一些。
有兴趣的话可以详细的看后面的招募启事。
职业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