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时代谢幕曲 云端设备崛起
PC时代必将终结,伴随着业务的整合以及应用的拓展,云端设备提供强大的运算能力和信息平台,今后的计算机技术将建立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那个单纯靠硬件打拼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技术发展不断革新,面对竞争的压力和利润的最大化需求,计算机技术的革新需比市场实际需求发展得更快。当PC的成长速度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快捷需求,PC独霸江湖的时代便渐渐逝去,随着带宽的扩大、显示设备的革新、云计算以及应用产品的普及,PC的未来将毫无光景。个人电脑将不再统治数码世界,而是会像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一样,成为众多电子设备之一,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销声匿迹。
PC兴衰史
没有服务器、没有本地化处理、网络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在相互交流以及信息汲取方面受到重重阻碍,效率以及准确性受到了严峻考验。而二战时期对信息的紧迫需求大大推动了创造的发展,使得资源可以运用于基本的技术试验,促进了计算机的出现。
伴随着计算机在尖端科学技术与工程设计方面的普遍应用,人们对计算机的性能、容量要求不断提高,在计算机行业,按照技术轨道领先一步推出新型技术产品意味着可能提前占有市场。
然而,市场始终是为需求服务的。综观PC发展史,从发展初期至2000年,由于人们的需求刚刚从书本纸张过渡到本地化信息处理,对于快捷处理的需求日益增长,成就了个人电脑的辉煌历史,使得台式计算机成为主导PC市场成败的关键。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解决信息处理方面的要求,从传统的台式机逐渐演变到满足交互体验的任意电子产品上,繁杂冗余的大体积台式机毛利润越来越低,陷入了低价化困境。
在巨大压力下,Intel积极开发低耗电处理器,PC市场从原本的台式机时代逐步转移至笔记本电脑时代,而基于云服务的出现,人们对信息加工的需求不再需要经过本地处理,更轻便的过渡产品便成为了引领潮流的先驱,使得笔记本也逃不过低价化的命运,整个PC行业逐渐步入阴霾。
移动终端——过渡产品
所谓过渡产品,既是说包括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终端产品,在信息加工方面已经可以逐步代替PC的本地化处理功能,但由于过渡产品仍不能完全满足今后科技对于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需求,只是基于其低廉的价格优势以及轻便的体积,成为更多消费者愿意选择的产品。
随着3G网络的大势兴起,3G手机与智能手机的逐步革新,平板电脑不断洗牌,智能终端已经成为当下最潮最热的流行趋势。不难看出,智能操作系统的兴起使得手机退化为终端载体,而生产厂商为了实现差异化竞争,只能在硬件技术上进行提升,降低成本以保证消费者市场。
选择是复杂的,不仅包括技术的先进性,还包括了社会的认同和接受。
对多数消费者来说,轻便装备不但可满足他们上网与玩电子游戏的需求,也是节省时间方便出行的必备工具;而对企业来说,iPad与iPhone等亦足以胜任作简报、工作会议等工作需要;对社会来说,耗能越少越低碳,不但可以节约能源与资源,还能减缩大量废弃电子产品的处理成本。
从企业来看,微软(微博)决定让Windows操作系统兼容ARM架构的处理器,也就是说英特尔(微博)如今已无法巩固其在PC业的主导地位,ARM在移动芯片的主宰地位更不是英特尔一朝一夕能颠覆的,这预示着长久以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Wintel联盟(Windows+Intel)不再能驱动PC成长。
PC之劫
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加速了整个PC行业的利润率下滑,而用户和市场同时决定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市场判定规则一定的情况下,技术优越者取胜,使得经济之间的竞争转化为技术之间的竞争。随着PC市场的下滑,制造商整合将成为行业更常见的趋势。
2005年IBM将PC业务卖给联想,从PC制造商转型为最大的高端服务提供商,现在看来此举无疑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步。近日,联想整合NEC、收购德国Medion,惠普(微博)放出分拆或者出售PC业务的消息,方正集团(微博)将PC业务出售给宏公司,戴尔(微博)也对外宣称业务中心从PC走向其他领域。众多的产业格局变化都反映了过去以PC为主的厂商想要摆脱走向衰亡的命运。
举例来说,惠普近几年来一直稳坐个人电脑业务头把交椅,在利润率低下已经成为当下整个PC行业不争事实的前提下,惠普做出分拆PC业务的决定,实际上已经等于给这个产业划上了休止符。尽管惠普最终反悔决策表示将继续保留PC业务,但初衷并不是认为PC业务还有未来,只不过因为无法承担分拆成本过高造成的负担。
后PC时代
如今,PC仍旧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目前就技术而言,PC在部分层面上占有一定优势。首先,带宽技术的不理
- DRAM合约价酝酿反弹 暂无崩盘之忧(02-18)
- 销量显示平板电脑已明显冲击PC市场(02-23)
- 分析:2011年商用PC市场发展情况乐观(03-01)
- Gartner称iPad等平板电脑致PC增速放缓(03-07)
- iSuppli: 2010年全球微处理器市场统计报告(03-25)
- 80%电视机顶盒恐淘汰 智能新产品有望普及(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