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Ka频段卫星通信时代的到来
潜在市场与缺乏市场
数十年来,中国的卫星通信市场上一直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人都认为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卫星潜在市场。但另一方面讲,这个所谓的潜在市场却一直没有成为现实。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部分方针政策限制了民用通信卫星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地面通信网络的迅猛发展也使卫星通信业界措手不及。
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大规模铺设地面光纤网络的成本要比西方国家低得多。而通信卫星乃至卫星通信地面应用系统的成本却比西方国家高很多。由于实际的市场潜力有限,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的研发投资一直上不去。在中国现代通信发展的潜力市场,我们看到了诸多优秀民族企业的出现,比如中兴和华为,但是却没有看到同样的卫星通信设备制造商出现。
在今天的中国,租用通信卫星转发器的价格和国际市场基本一致,这对于刚刚踏进中等发达国家门槛的中国来说,是很难为消费者所接受的。因此,时至今日,卫星通信的用户仍然局限在大型企业、政府、军队等团体型用户。虽然面临预算问题,但一旦发生应急救灾等情况,这些用户是不在乎成本的。而作为国有通信企业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在地震、泥石流、洪水等特殊灾害面前,也会无偿地向政府用户提供带宽。这种行为从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必要的,但必须指出,这并不是市场行为。
上述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中国卫星通信数十年来一直围绕着政府转的现实,卫星通信进入寻常百姓家听起来成了一件天方夜谭般的事情。
Ka频段带来的变革
然而,Ka频段的应用给中国的卫星通信迎来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的大发展的机会。Ka频段的频率资源丰富,这意味着转发器的租金可以大幅度下降。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诸多企业对于Ka频段的租金进行了分析对比。比较乐观的结论认为,Ka频段的租金会下降到Ku频段的二十分之一以下,比较保守的结论也认为,Ka频段的租金会下降到Ku频段的五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那怕仅仅下降到五分之一也是有利的。另外,伴随着Ka带来的丰富频率资源,传统的面向政府和企业按赫兹收费的方式也在向宽带移动通信面向消费群体按流量收费的方式转变。这些都意味着常见用户的日常使用成本会降低到消费群体可以接受的水准。这虽然依然不能与城市光纤网相提并论,但在稀路由应用中已经具有了极强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实现《农村通信普遍服务——村通工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关于运营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巨大的代价铺设地面线路,但最终还是依赖卫星才解决了部分最困难地区的通电话问题。而当时的人力成本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还要采用地面线路的办法,把光纤铺到每一个行政村乃至自然村,是不太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农村通信普遍服务是作为政治工程而存在的,宽带工程则不可能作为政治工程而存在,必须是一个可以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体系。换言之,不可能要求国家花钱去养这样一个系统。那么如何建设这样一个系统,就必须考虑经济上的得失。
考虑到在当今的人力成本下开挖沟槽埋设光纤的巨大费用,采购和发射一颗Ka频段的大容量通信卫星,费用并不会太高。而维护位于村落中的卫星通信终端,要比维护埋设在辽阔无人区的光纤,容易得多也便宜得多。
动中通技术的出现,也为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长期以来卫星移动通信以终端价格高、使用费高而著称。而且卫星移动通信频段资源极为有限,还面临着与导航系统的争夺。动中通技术出现并成熟以后,使卫星固定通信频段可以提供类似于移动通信的服务,甚至于还可以提供更高的带宽。Ka频段的卫星通信天线尺寸较小,可以轻松安装在车辆或者船舶上,甚至于航空器上,就用户体验而言,或许和海事卫星没有太明显的区别。考虑到Ka频段的卫星通信可以提供巨大的带宽,用户可以用它开展视频音频传输等高流量业务,可以实现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考虑到Ka频段的单价比较低,汽车、火车、飞机、客轮可以用Ka频段的动中通为乘客提供普遍宽带通信服务,可以提供旅途中的视频通信乃至各种类型的上网服务。考虑到终端的尺寸和带宽租用费用,这种服务在Ku频段上都是很难普及的。而Ka频段的普及应用,将使这种前景成为现实。
近两年,中国的海洋权益维护工作一直是新闻热点。我们看到了政府的决心,钓鱼岛和南沙等等临海的权益必将牢固地掌握在中国手中。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来自之不易的海洋资源,如何实现长期持续有效的海洋权益保护,都需要有效的通信手段作为支持。而在茫茫的大海上,卫星将是唯一的远程通信手段
- 太阳磁场将发生180度逆转 或干扰高频无线电与卫星通信(08-19)
- 航科院开展通用航空北斗试验验证工作(08-13)
- 我国卫星通信领域标准化又进一步(01-14)
- Eutelsat公司将租用俄罗斯卫星通信公司(RSCC)卫星的容量(11-02)
- 泰勒斯公司为欧盟设计未来通信系统解决方案(03-12)
- ViaSat公司成功测试Ka波段卫星通信系统(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