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微波射频行业新闻 > 卫星通信需求强劲上升 中国通信卫星发展迎机遇

卫星通信需求强劲上升 中国通信卫星发展迎机遇

时间:09-2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点击:

目前,我国在研通信卫星达到14颗,现役主流平台逐渐成熟,具备了年出厂5颗大型通信卫星、10星并行研制的常态研制能力。

想象力永远是人类改善生活的希望所在。1945年10月,英国空军雷达军官阿瑟·克拉克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基于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覆盖全球通信的设想。

在这一设想的激发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卫星通信技术日益成熟,已逐渐成为区域与跨洋通信、国家基础干线通信、国防军事通信、行业及企业专网通信的重要手段。

尽管面临地面通信手段的激烈竞争和挑战,但随着信息全球化,互联网和数字多媒体通信以及视频、音频广播业务的增长,通信个体化、机动性及无缝覆盖的需求,卫星通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时至今日,一个国家的通信卫星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反映该国综合科技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美国440余颗在轨卫星中,通信卫星有308颗(其中静止轨道通信卫星192颗);欧洲130余颗在轨卫星中,通信卫星有88颗。

中国通信卫星领域发展,自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以来,走过了从探索到实践,从试验到实用,从国内到国际的道路,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国家,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东方红-4的成功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通信卫星发展踏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主开发了东方红-4卫星平台,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通信卫星建造体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长寿命、高可靠的宇航级元器件选用标准和一系列元器件相关的可靠性设计、分析和试验规范。

这一平台的建成,不仅一举扭转了我国通信卫星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更是开启了进入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市场的大门。

2008年10月30日,基于东方红-4平台的委内瑞拉-1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入轨以来,该卫星运行稳定可靠,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行数据,接近国际水平。在应用方面,已有数千个卫星接收站分布于学校、医疗、食品生产等部门,并开通国际互联网服务,而未来5年内,接收站数量有望达到16000个以上,获得了用户极高评价。

继委内瑞拉-1通信卫星之后,2010~2013年间,又有5颗采用东方红-4卫星平台的民/商用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且全部功能正常,在轨性能稳定。截至2013年上半年,共有6颗采用东方红-4卫星平台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在轨,它们共携带了348台转发器,覆盖亚洲、非洲中西部及南部、南美洲,覆盖全球约58%的陆地面积和80%的人口。预计2015年全球覆盖面积将提高至80%,人口提高至92%。

自2008年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成功运行5年来,我国通信卫星领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首先,组织结构改革不断深化,领域特色与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了通信卫星事业部,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了一支集国家发展规划支撑、市场开拓、研究与创新、产品开发与研制、在轨交付与综合服务咨询为一体的领域发展组织。

其次,通信卫星研制规模化逐渐形成。目前,我国在研通信卫星达到14颗,现役主流平台逐渐成熟,具备了年出厂5颗大型通信卫星、10星并行研制的常态研制能力。特别是2011年,我国首次达到年度出厂、成功发射5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规模。

再次,国际化日益彰显。比如说,不断开拓国际商业卫星市场,2010~2012年针对30余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开展了市场开拓,获得10颗卫星的国际商业订单。

最后,卫星性能持续改善、平台能力持续提升,整星质量不断提高,与国外公司竞争的实力不断增强。

卫星通信需求强劲上升

当前,全球对卫星转发器的需求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2020年前还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据估计,2014~2018年,全球静止轨道商业通信卫星市值增长将超过1/3,发射总量超过100颗。其中国际成熟运营商的在轨接替业务是市场最为强劲的驱动力量,而非洲、中东等运营商投资和政府采购则是不断壮大的新兴市场。

在国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卫星通信作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日益迫切。在宽带接入业务方面,以远程教育、医疗为代表的公益性需求凸显,以填补"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为代表的大众性需求日渐兴起,空间需求近100GHz带宽;在广播业务方面,400路以上的高清和标清节目需要近4000MHz带宽资源。

面对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通信卫星及平台趋于大型化和超大型化成为主流发展趋势之一,呈现出以下特点:

卫星大型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卫星发射质量不断上升,近2年签约的主流通信卫星发射质量均在6吨上下。通常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