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业熬冬
机和MP3/PMP等几个领域,使得这部分产品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价格战不断。
“目前,国内大约有600家IC设计企业,设计的最高水平是90纳米,但相对于国外先进企业依然显得水平低和规模小。在产品结构上,国内设计企业主要以传统的智能卡、模拟产品和消费类产品为重点。” 一位芯片设计公司负责人谈起同质化竞争严峻现状也很是无奈。
而更严重的问题是脱离市场。公司创立者CEO就是技术出身,对如何在中国把产品做起来,如何量产不很清楚,对市场的把握和定位也不准。比如凯明,其倒闭的原因,除了TD市场的推迟外,公司的市场策略也有问题。凯明总是抢先推出新品,但并没有对已有的产品加以完善与稳定,这样用户不敢采用,所以第一期TD招标中凯明颗粒无收。
看看在有“中国电子第一街”之称的深圳华强北,有多少电子产品里面有张江IC设计公司的芯片?这里最受欢迎的是台湾企业联发科,而不是数量众多的内地IC设计企业。中国本土IC设计公司很难理解、把握市场的真正要求。脱离本土市场,难以盈利,这是他们走向破产地步的最根本原因。
芯片设计产业呈现集成化、平台化的发展趋势,无论是英特尔、TI还是联发科都在走这样的路线。“集成化是小设计公司的大敌,小公司设计一个芯片可能卖到3块钱,而集成芯片中加一个同样功能只需要增加几毛钱的成本。”
对于很多生存艰难的中小芯片企业,如不想倒闭只能积极寻求被收购。经营状况好些的企业都会收到来自这些寻求并购小企业的咨询电话。“有很多投行找到我们来推荐被收购对象,也有企业主动找到我们。”据中星微董事长邓中翰透露说。在目前阶段,要保证手上有充足的资金,中星微没有并购打算。
而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信息交流部主任李珂看来,国内芯片设计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很难实现,因为各家水平差不多,而且国内知识产权还不健全;一旦并购,高管离职后会马上会成立一家新公司。如凯明破产后,公司原高管分别创立两家新公司。“芯片企业依赖核心人才,人走,技术也跟着走了。”
中纬这样的半导体代工厂,拥有设备、厂房、客户以及知识产权,尚有并购的价值,而IC设计公司主要的资产就是人才。精明企业很清楚,与其去花大价钱去并购,不如高薪把人才挖过来。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凯明倒闭的当天,华为等公司便派车堵在凯明门口“抢人”。
出路何在
多数面临困境的芯片设计企业也许只能是自生自灭,而对于像中星微、珠海炬力和展讯这样已经上市的企业,可能像邓中翰所说的“离生生死死还很远”,但现在日子也都不好过。据2008年第二财季数据显示,珠海炬力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其中净利润下滑超过20%;中星微净亏损100万美元;展讯通信净利润同比下降6%,运营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7.9%下降为4.2%。在取得最初的成功之后,这些企业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是他们不得不解答的问题。
三年前,珠海炬力推出第一款MP3控制单芯片之时,一下子就尝到供不应求的滋味,几个业务员被经销商追货追到晚上手机都不敢开机。2006年正是炬力最辉煌的时候,当年公司营收达1.7亿美元,稳坐全球MP3处理器老大宝座。然而,因为产品单一,公司没有及时开辟新领域,而MP3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珠海炬力在走过短期的巅峰之后,迅速滑坡,亟需拓展新增长点。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中星微身上。中星微因在PC摄像头芯片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占有全球70%的市场。这意味着中星微在这个领域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已经很有限。随着PC销售量放缓,价格竞争日趋激烈。而目前的70%收入都来自PC领域的中星微,虽然被授予众多褒奖,现在也不得不面临青黄不接的挑战。
现在这些公司已经认识到这点,因此正在积极进入新的领域。比如,中星微正在积极进入手机芯片市场,邓中翰非常看好中国手机市场潜力,他表示中星微近几年在积极拓展手机市场,目前手机领域的收入已经占到20%,将来预计手机方面的收入占比会进一步提升。不过,邓中翰承认,在手机市场,中星微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同时,中星微还在拓展针对监控市场等高端多媒体处理器,主要面对国内行业市场,这块市场才刚刚启动。
珠海炬力日前高调宣布推
芯片 相关文章:
- 中美研究人员设计出新型硅基光子芯片(11-27)
- 物理学家发现未来奈米芯片设计大障碍(11-08)
- 我国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技术研究获突破(01-18)
- 硅芯片大限不远:碳纳米管将成下一代材料?(10-06)
- 微电子所在“热电堆传感器配套芯片”项目中取得成果(03-13)
- 中科院研制出IMT-Advanced等宽带无线通信系统RF芯片与器件(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