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微波射频行业新闻 > 爱立信发布5G用例--下一代网络如何助力行业转型

爱立信发布5G用例--下一代网络如何助力行业转型

时间:07-22 来源:mwrf 点击:

在移动、宽带和云的推动下,目前数字化浪潮在全球势头正猛。未来随着全世界将5G作为全球连接的新标准,数字化仍将强劲增长。

对于用户而言,5G不仅代表着技术演进,更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和思维方式——5G将为物联网普及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万物互联的"网络社会"。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各种5G用例会源源不断地产生,而数字化的关键则在于各行业如何适应5G用例并进行业务转型。

网络高性能催生业务新用例

爱立信认为,5G将作为用户提供享受极限网络的体验方式,通过集成现有LTE技术的演进和补充性的新技术。5G的目标是提供无限的信息接入,并且能够让任何人和物随时随地共享数据,使个人、企业和社会受益。早在2013年,5G研发前沿组织METIS项目负责人、爱立信大师级研究员Afif Osseiran博士在北京召开的"未来5G信息通信技术峰会" 上,提出了5G 的数字化目标,这业已成为行业共识:

·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中,5G将提供10Gbps 至1000Gbps的速率,是目前的10-100倍
· 单位面积或单用户移动数据将增加1000倍,即超过100Gbps/km2或500 GB/用户/月
· 互连终端设备数量将增加10到100倍
· 低功耗大型通信设备的电池使用寿命将延长10倍,传感器或传呼机等终端设备的电池使用寿命将达到10年
· 支持超快速响应应用,如"触觉互联网",实现低于5微秒内端到端时延,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 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单位面积成本和能耗不高于当前蜂窝系统

伴随着网络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消费者和商业需求也将发生变化,一刀切模式不能满足需求——不仅人们的使用行为从通信转向娱乐、分享和生活,数百亿的事物也将成为通信基础架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去的不可能将变为可能,新的服务、职业和发展机遇将不断诞生。

凭借网络安全和低功耗两大优势,5G将助力各种用例成为现实,从而使企业能够经济高效地实现数字化转型。当企业用户准备充分利用5G系统时,会有针对每个企业的网络切片,满足各个行业的特定需求。5G无线接入、核心网、管理与协同将推动增强这些用例,并让我们充分挖掘其潜力。

尽管5G的标准化活动将于2016年开始,2020年左右才能实现设备和终端设备的商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供应商和制造商现在只能等待。爱立信正在与日新月异的行业不断紧密合作,5G用例也不断发展演进和增加。无论是在大型公共场所的宽带连接,还是在矿山等危险工作条件下实现重要机器的远程自动化,5G都已开始投入应用,帮助企业走向未来。爱立信携手这些行业创建新用例,展望到2020年5G如何帮助他们实现业务转型。

下面将介绍一些5G用例,展示爱立信5G系统如何帮助行业用户实现业务转型。

五大典型5G用例

用例1——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宽带体验

这一用例包括人群密集区域的宽带连接、公共交通的宽带连接和活动平台,目标用户为一般移动用户、网络运营商、大型活动和奥运赛事等。

随着3G成熟和4G的规模部署,移动宽带网络也得到了普及,根据爱立信的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移动宽带用户数已达29亿。从当前性能最优的网络LTE-A来看,通过载波聚合技术,运营商可以实现225Mbps~300Mbps的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扩大了容量,改善了室内覆盖。但是在人群密集或者偏僻遥远的地方,网络性能会有所下降,此外用户的室内外连接体验仍存在较大差距。而展望未来5年,移动数据流量将以大约45%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即便是现在看来绰绰有余的4G网络,如果不加快升级扩容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容量饱和的情况。

5G商用之后,借助其高系统容量、网络覆盖,以及高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的特点,用户上网体验将大大提升,不仅网络速度和稳定性大大提高,而且用户在室内外均可获得最佳连接体验,即使在严苛的网络条件下,无论是人群密集的比赛场馆还是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都能获得高品质的宽带服务。

之所以能够大幅提升用户体验,是因为:在无线接入层面,5G具有高数据速率、高流量、高移动性、高频谱效率、容量最大化的特点;在核心网层面,5G的往返延迟大大降至1毫秒内,可为紧急情况下通信/与安全相关的通信提供QoS支持;在管理与协同方面,5G网络可针对每个用户和每个业务提供不同的拥塞处理或基于使用量的拥塞处理,可根据流量变化动态分配资源,并大幅减少交通链路负载和CPU负载。

爱立信发布5G用例--下一代网络如何助力行业转型

用例2——智能汽车、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

这一用例包括智能基础设施、联网公交站、联网卡车和联网汽车,目标用户为汽车、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公司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