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球崛起》火了表情帝瑟金斯,也火了这些传感器!
安迪·瑟金斯,1964年生于英国伦敦,著名演员,开设了一所专门培养动作捕捉人才的表演学校。
在雾霭氤氲的树林里,他戴着头盔,穿着一身灰色的紧身衣,持矛骑马。头盔上有个小型的摄像机,脸上则布满光点,皱眉、发怒、挥手……每个表情和动作都变成数据被收集起来。拍完之后,他还要在一间小屋子里,对着空气把之前的表演再来一次。最终,这些数据通过工作人员的后期制作,转化成了电影《猩球崛起:黎明之战》中猩猩凯撒的表情和动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拍电影早不仅仅是场景、演员那么简单了--技术、创意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指环王》中的咕噜、《金刚》中的大猩猩、《阿凡达》中的纳威人以及《猩球崛起》中的凯撒,这一系列形象能成为经典,都要感谢动作捕捉技术。和这一技术同时诞生的,还有一批动作捕捉演员,安迪?瑟金斯(下文称瑟金斯)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被称为"动作捕捉第一人"。
动作捕捉进化史
动作捕捉,就是用高科技手段捕捉到人的表情和动作,把它和电脑中模拟出的形象结合起来,使电影角色既具有模拟的形象,一举一动又跟真人一模一样,真正使各种生物拟人化。
在最早期的电影拍摄中,一旦涉及到现实中没有的虚拟角色,导演一般的办法是制作模型,再将模型一点点移动拍出一帧帧画面,快速播放就变成了电影。比如1933年版《金刚》中金刚大战霸王龙的场面,以及1963年的《杰逊王子战群妖》中,骷髅兵混战的场面。这种方法相当耗时费力,《杰逊王子战群妖》的这场战斗片段花了4个多月才告完成,而且效果在现在看来也非常粗糙,但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
到了1984年,经典电影《终结者》开始运用机器人进行拍摄。特效小组参照施瓦辛格的模样制作了一个与真人等大的机器人,通过遥控等方式让它动起来。这一办法的缺点当然是不够逼真,机器人动作僵硬,更谈不上面部表情了。不过,好在施瓦辛格的角色本来就是个机器人,所以看起来也没有违和感。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机械传感器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生物动力学专家开始用它进行动作捕捉以研究人体关节的机能,但由于该设备穿戴起来比较厚重,没有被电影业采用。直到基于LED灯的光学动作捕捉技术出现,电影中的动作捕捉技术才得以广泛应用。
最早运用这一技术的,是1990年上映的《全面回忆》,片中有一个几秒钟的施瓦辛格走过X射线时,显示出其骨骼的镜头,就是运用这一技术捕捉的。之后10年,陆续出现了一些使用动作捕捉技术的电影和动画片,但镜头都比较短,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
真正让动作捕捉技术走进大众视野的,是2001年上映的《指环王》,片中的怪物咕噜借助这一技术成了影坛经典。而它的扮演者,正是瑟金斯。
250种不同的脸部数字模型
最初,导演杰克逊想用动画方式呈现咕噜。为咕噜担任配音的瑟金斯则向杰克逊提出用动作捕捉技术,还表演了一段。这样,瑟金斯原本3周的配音工作,变成了一个5年的长期合约。
那个时侯,设备和技术都还在基础阶段,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瑟金斯要穿着布满光学反射点的动作捕捉服,分别在实景和空房间里演上两遍。另一边,特效制作人员也不闲着,收到瑟金斯的表演数据后,他们要根据他的动作、声线和面部特征来制作咕噜,然后再把咕噜安放到实景镜头中,替代瑟金斯。
遗憾的是,当时的动作捕捉技术只能捕捉到瑟金斯的动作和一些基本表情,细微表情还要借助动画手段做大量修正。为此,《指环王》的技术人员制作了超过250种不同的脸部数字模型。
《猩球崛起:黎明之战》中的凯撒
《指环王》中的咕噜
《指环王》播出后,咕噜成了最引人瞩目的角色,人们惊叹:原来虚拟角色也可以如此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亦正亦邪的性格。后来,人们逐渐了解到动作捕捉技术和隐藏在幕后的瑟金斯,对他大加赞誉。许多人发出呼吁,要求当年的奥斯卡提名瑟金斯为最佳男配角,但最终被评委会以"人物形象是电脑特技合成"的理由拒绝了。不过,他还是获得了多个表演奖项的提名,并摘得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土星奖的最佳男配角。
扮演咕噜让瑟金斯和杰克逊成了最佳拍档,他们合作了《指环王》三部曲及其前传《霍比特人》三部曲,瑟金斯一直扮演咕噜。2005年,杰克逊执导《金刚》,瑟金斯出演大猩猩金刚。那时,表情捕捉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瑟金斯的一颦一笑,都能通过他脸上的132个传感器,在金刚脸上得到细腻还原。
"没有人比我更适合演猩猩了"
在《猩球崛起》中,动作捕捉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以往因为使用LED灯反光的设备,
- 传感器和致动器正成为元器件市场新热(03-12)
- 图像传感器市场突破60亿美元,CMOS将占主导地位(05-22)
- 超低功率“智能尘埃”创新无限,无线传感器技术继续高歌猛进(05-22)
-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核心技术见突破(05-26)
- 日本工业机器人选中Cognex视觉传感器作为标准组件(04-14)
- 欧姆龙索能发力通用传感器市场,上海成立合资公司(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