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5G不只是网速快,还有什么神奇之处?

5G不只是网速快,还有什么神奇之处?

时间:07-31 来源:互联网 点击:

的峰值速率。

从1G到2G,移动通信技术完成了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在语音业务基础上,扩展支持低速数据业务。从2G到3G,数据传输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峰值速率可达2Mbps至数十Mbps,支持视频电话等移动多媒体业务。4G的传输能力比3G又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峰值速率可达100Mbps至1Gbps。相对于4G技术,5G将以一种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峰值10Gbps以上的带宽,用户体验速率可稳定在1Gbps—2Gbps。

不过,高速仅仅是5G"天赋"的"冰山一角"。《白皮书》就指出,5G还具备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两个"杀手级"特性。

低延迟,意味着不仅上行下行会更快,等待数据传输开始的响应时间也会大幅缩短。比如,当用户在手机上观看4K视频时,卡顿也会明显减少。

超高密度连接,则将解决当前移动网络标准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严重缺乏带宽。如今,3G和4G网络上的无线频率"人满为患",而5G高容量的特性让生活在人员密集、流量需求大区域的用户,也能享受到高速网络。

对此,《白皮书》指出,5G支持虚拟现实等极致业务体验,连接数密度可达100万个/平方公里,有效支持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流量密度可达10Mbps/平方米,支持未来千倍以上移动业务流量增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进一步向记者解析,按照3GPP的定义,5G具备高性能、低延迟与高容量特性,其实质是5G网络中毫米波、小基站、Massive MIMO、全双工以及波束成形五大技术特性。"通俗地讲,就是5G网络将开启新的频带资源。在此之前,毫米波只在卫星和雷达系统上被应用,5G网络基站是大量小型基站,功耗比现在大型基站低,基站的天线规模也会大增,形成阵列,提升移动网络容量,发送更多信息。"

■前沿技术爱它

VR/AR、无人驾驶落地离不开5G

如此多的特性,决定5G并非等于4G+1G。5G让智能的万物能够互联,实现了大规模机器间的相互通信。英特尔公司预计,到2020年,5G将会连接500亿台智能设备和77亿人。

英特尔通信与设备事业部无线标准首席技术专家吴耕向记者表示,5G需要通信和计算的融合,用计算解决通信问题、用通信解决计算问题,以支持海量设备的互联和海量数据的传输及处理。5G采用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将第一次真正将智慧云和云端处理的有价值的信息传输到智能设备端。届时,手机和电脑的应用水平将不再受限于设备本身的配置,而是可以借力云端获得更强大的处理能力。

鲜为人知的是,5G的这种连接能力,对于未来科技也有着非凡意义。在本次2017年世界移动大会——上海展上,VR/AR、无人驾驶等备受关注,它们也是近些年频繁被人谈及的未来科技,代表着前沿发展的方向。不过,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5G才是此类未来科技真正落地的关键。

也许不少消费者都曾在体验VR技术时感到眩晕,这实际上也是VR必须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而5G将给这一技术难题的解决带来突破。"眩晕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时延,就是当VR体验者做出动作,整个系统从监测动作到将运动反映到VR视野中会有一定的延迟滞后,观众就会感到晕,5G时延极短,所以会减轻由时延带来的眩晕感,而如果是需要联网的VR,那就更需要用到5G高速的数据传播特性。"移动通信分析师项立刚向记者表示。

事实上,无人驾驶同样也将受益于5G的低延时。智能驾驶技术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当下4G网络的支持可以做到部分无人驾驶(定速巡航、自动紧急刹车等),而5G在理论上可以支撑完全无人驾驶。因为更低的时延决定了驾驶系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对突发情况做出快速反应。例如,车速达到120km/h时,前后车的动作只有15ms的时差,要在这15ms内做出足够快的响应(传感器监测环境传输数据,控制器接收数据进行计算,执行器开始执行),以4G约20ms的时延将会发生事故,而5G的时延是1ms,几乎等于实时反应。

■终将助力经济

可促进众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日前,广东移动联合上下游9家企业共同签署"5G改变社会"产业推进倡议书,这些企业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展开5G产业合作:一是成立5G重点技术实验室,推进5G技术应用;二是以5G技术为产业合作与创新平台,布局5G智能终端产业和5G网络装备产业;三是加快推进示范应用,掌握核心专利,尽早推出商用产品,降低使用成本及门槛;四是共同推进社会、企业、个人安全防护技术,联合共同建设网络安全体系。

记者注意到,与此前3G、4G发展时的相对封闭各自为政不同,在5G、物联网的建设上,包括传统运营商、系统设备商在内的相关企业越来越强调合作共建产业生态圈,而其背后,看重的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