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射频和无线通信 > 无线通信业界新闻 > 无线通信时代,有线通信有何亮点?

无线通信时代,有线通信有何亮点?

时间:03-06 来源:互联网 点击:

2017年世界移动大会(MWC 2017)正敞开怀抱,向全球业界人士展示无线通信领域的最新产品技术和应用方案。5G是全场焦点,在中兴通讯的展台,具备业界领先实力的Pre5G和5G产品技术得到了密切关注,终端产品天机7和极具概念的全球首款"千兆手机"也吸引了大量眼球。

同时,有线产品并不寂寞。实际上,在无线通信向下一代技术进军的同时,全球有线市场一直保持稳健成长。从国内看,2017年4GLTE建设接近尾声,资本开支有所下滑,但对有线网络的投资仍然会增长,流量的高速增长驱使着骨干、传输和接入网络不断升级。如果说无线是热情奔放的活力青年,有线则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两者互为补充,成就了通信业如今的繁荣。

有线网络也是LTE和5G的重要基础支撑。在本届MWC中兴通讯展台,有线产品家族集体亮相,占据了展厅的重要位置。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许明在展台上接受C114等媒体采访,解读了有线产品本次展出的五大亮点。

从承载到应用

针对5G的未来商用,中兴通讯在本届MWC上推出了5G Flexhaul方案,许明指出,这是业界第一个展出的5G承载试商用产品,主要特点是汇聚核心层IP+光融合,基于SDN/NFV的架构,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运维、统一优化,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网络架构更加简单,业务能力更加灵活。

在MWC期间,中兴通讯还举办了一场5G Flexhaul峰会,将和全球主流运营商在后续应用上做更多研讨,推动今年商用部署。

大容量的数据传输需要大管道的承载。许明介绍,中兴通讯计划全面升级承载网,展出的vPIPE方案在IP+光网络中引入了SDN技术,使得IP层与光层二者得以协同,整个承载网络的带宽资源像数据中心虚拟化一样,实现管道资源的池化,带宽按需灵活调度。中兴通讯指出,相比传统方案节省50% CAPEX,降低50% OPEX。

在接入网方面,中兴通讯展出了下一代光接入旗舰平台ZTE TITAN,带宽容量是业界最高水平的4倍,支持GPON、10G PON、TWDM-PON、100G PON等多代技术,按需选择,灵活演进。TITAN在业界率先实现光接入和传输的融合,按照许明的说法,TITAN平台可以支撑运营商未来十年的光接入网络演进。

此外,中兴通讯还展示了智慧家庭和基于NB-IoT网络的智能停车应用。许明介绍,智慧家庭市场正在逐步启动,体验是市场成熟的重要因素。中兴通讯早前几年已经开展智慧家庭业务,本次发布的解决方案将一步完善,着重优化使用体验,例如使用手机操作交互。智能停车方案则是NB-IoT落地应用的重要体现,成为有线网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据介绍,运营商在今年NB-IoT网络建设进展迅速,中兴通讯相应的将在多个城市部署应用解决方案。

大带宽有大机遇

大视频和移动互联网推动网络流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对全网带宽都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根据VNI全球移动数据流量预测报告预测,2016年至2020年,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8倍;同时,运营商大力拓展4K视频等业务,在网络侧接入网必须要大幅度升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促进产业升级。三大运营商在2017年将继续面临"提速降费"政策执行加码的要求。因此,接入网的光纤化改造升级不会减速,承载网建设更需要进一步加码,从中国联通近日推出的不限流量"冰淇淋"套餐,可以看到未来几年流量暴增的趋势。

许明指出,在一些大城市,100M/200M接入速率已经成为主流,上海电信、四川电信等地运营商已经基本停止G/EPON建设,开启10G PON规模部署。从标准、技术和产业链方面,10G PON都已经成熟。

从中兴通讯来说,一方面在骨干网层面,新一代的DWDM产品将大规模部署,实现带宽能力和交换容量的大幅度提升;其二是结合vPIPE等新技术推动IP和光融合,让网络承载更加灵活。其三,在骨干网和城域网层面,基于SDN技术对网络进一步优化,推动传输的智能化;在光接入方面TITAN不仅支持向10G PON平滑演进,也具备网络重构特征。

网络重构可能导致网络建设模式和产品形态都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网络怎么建设,运营商并没有想清楚,中兴通讯以终为始地看待这一挑战,针对客户网络未来可能出现的需求,和客户深入研究去构建解决方案。"重构一定要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此外,我们也和业界深入合作,投入资源研究网络共建共享的新理念、新模式。"

"有线网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网络重构,中兴通讯将抓住这一机会,看准方向,在新变化中占据领先位置。"许明说,"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但机会远远大于挑战。"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