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2009年光网络发展趋势展望

2009年光网络发展趋势展望

时间:01-08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葛振斌 陈辉 点击:

量和距离的工具,WDM组网及业务的保护功能较弱,无法满足大颗粒宽带业务高效、可靠、灵活、动态的传送需要。为了逃离这一困境,新一代基于OTN的智能光网络(OTN-basedASON)应运而生。

智能光网络的提出已经有很多年,从最初的基于SDH的智能光网络开始,由于技术限制,加之SDH调度颗粒相对较小等劣势,始终没有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智能控制平面技术日益成熟,同时WDM网络大规模应用,基于OTN的智能光网络技术发展应用成为可能。它可以结合OTN技术综合SDH以及WDM的优点,即可在光层及电层实现波长及子波长业务的交叉调度,实现业务的接入、封装、映射、复用、级联、保护与恢复、管理及维护,形成一个以大颗粒宽带业务传送为特征的大容量传送网络;同时又具有智能光网络的优势,即动态分配和灵活控制带宽资源、快速生成业务、根据客户需求(SLA)提供不同保护与恢复方式、提供网络动态扩容能力、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供更便捷的网络维护,加强网络安全可靠性和弹性。

2009年,随着干线光网络的颗粒加大、光缆路由丰富、网络安全灵活性要求的提高,各运营商将会加快智能控制平面的建设,在省际、省内、城域骨干上采用基于OTN的智能光网络技术建设力度也将加大。

PON网络建设形式多样化

目前PON网络主要指无源光接入网,主要采用EPON和GPON网络技术。EPON/GEPON是IEEE提出的基于以太网的PON技术,已形成标准802.3ah,该标准主要由设备商推动完成。EPON技术优点是对以太网业务支持较好,产品标准和设备成熟度较高,缺点是对实时性业务支撑能力差,传输效率低,接入带宽相对较小等。GPON是ITU-T提出的基于ATM和GFP的PON技术,该标准主要由运营商推动,因此具有更周到的运营利益考虑,速率更高,可达2.5Gbit/s。GPON技术优点为接入带宽高、全业务支持能力强,缺点为硬件成本高、产品成熟度相对稍弱。

光接入网由于采用无源接入设备、功耗低、光纤材料成本低、接入业务种类多、接入带宽大等优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尽管PON网络前景光明,但受到建设成本、业务需求、现有网络基础等限制,一直发展缓慢。直到2008年,EPON技术才经过深入测试,并开始应用,PON网络建设开始提速。

为了满足客户接入带宽需求,同时考虑网络建设成本,2009年PON网络建设将各式各样,表现为建设模式多元化,主要有FTTH、FTTN+DSL、FTTB+LAN等。PON网络技术将存在EPON和GPON相互竞争的局面,技术选择根据运营商的业务特点和发展情况而定,技术其实本身没有孰能孰劣之分,只有结合现有网络特点、客户需求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PON技术。

各大运营商对光网络建设需求分析

2008年5月电信行业进行了新一轮的企业重组,国内大型全国性基础电信运营商由原来的6家变为3家,重组后各大运营商都面临着组织架构重组、网络融合及调整网络发展策略的问题。由于三大运营商重组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对于组织架构的重组和网络的融合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新联通和中国移动的重组基本上只停留在了组织架构层面,二者在网络层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基本保持现有网络架构不动的策略。而中国电信的重组由于仅仅是接收了原联通公司的CDMA网络资产和小部分原联通员工,组织架构层面重组的工作量较少,因此其在网络融合方面的动作在三大运营商中最大。下面将详细阐述企业重组对各大运营商在2008年的网络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展望他们在2009年网络建设方面的发展策略来预测一下三大运营商在2009年光网络建设方面的需求。

首先是企业重组对中国移动网络发展的影响。在重组以后,中国移动集团曾经就今后网络融合的事项召开专门会议,会议的主要精神是在铁通保持独立核算期间,要充分发挥各自网络资源优势,尽可能推动网络资源共享,但原则上不进行无偿的跨公司资产调拨,基本维持现状并本着谁"谁使用、谁立项、谁建设"的原则进行网络建设。因此,企业重组对中国移动和铁通原有网络影响不大,但是重组后的中国移动将面临全业务运营的挑战,发展固定宽带接入业务已经成为中国移动的必然选择。由于过去中国移动各本地网传输与接入网的建设基本上是以基站接入为目的,因此,其传输与接入网的网络整体布局尚不能够满足固定数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预计2009年中国移动各本地网将会先后启动城域传输网的优化和调整工作,依托原有城域传输网架构,新建一定数量的汇聚层光缆,再采用城域波分和MSTP设备组网,使得其城域传输网的布局适合未来固定宽带业务的发展。同时,在城域接入层面,中国移动各本地网的建设重点仍为基站接入,包括TD-SCDMA基站和GSM基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