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基于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基于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时间:05-18 来源:比特网 点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RFID电子标签不同于传统条形码的技术优势,给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并讨论了该系统开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实践表明,利用RFID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使用上的易用性。

  1.引言

  固定资产是党政机关、军队和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资产构成的最重要组成之一,是完成各单位正常的管理和运行的重要保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效益,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和闲置,受到了各单位的广泛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医疗、制造等各行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保值、增值,正确核算资产的数量及价值,明确经济责任,监督并促进固定资产的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能,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然而在当前,固定资产更多的借助于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和手段,数据的采集和录入一直以来都是手工操作,效率低下、差错率高。条形码技术的运用使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条形码技术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令它们无法全方位地进入到资产管理领域的工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

  固定资产管理的财务管理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之间缺乏业务联系和业务沟通,使得账面无法反映资产的存在;不少单位拥有大量的昂贵资产,但没有集成的信息系统,缺乏有价值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固定资产的管理困难,工作效率低;固定资产管理中资产卡片和资产实物不符;难以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流失;资产清查费时、费力,效果有限,且"前清后乱";运营成本难以及时、准确的核算。

  近几年迅速兴起的RFID技术可以使上述情况得到彻底的改观,使进一步快速高效地实现资源管理真正成为可能[1-2]。我们对RFID技术的应用现状做了研究,设计开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践证明,运用RFID技术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明显地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很好地实现各项管理目标。对用户而言,也使用日常的管理操作变得方便易用。

  2.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的技术优势[1]

  条形码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运用这种条形码标签来标识和管理各类物品也被大家广泛地接受。但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固定资产管理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条形码标签的某些特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网络时代的高自动化智能管理要求,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在具备传统的条形码标签的同时,还能满足更高的自动化要求,正好可以取代传统的条形码技术。这种技术已日益成熟,应用成本越来越低,比较适合在部分自动化程度要求更高的领域取代传统的条形码技术[3]。RFID 电子标签技术与条形码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

  电子标签使用寿命长,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环境,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读取数据不需要光源,甚至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读取距离更远,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可以写入和存取大量数据,写入时间相比打印条形码更少;标签的内容可以动态改变;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标签;标签的数据存取有密码保护,安全性更高;能够轻易嵌入或附着在不同形状、类型的产品上;可以对RFID 标签所附着的物体进行追踪定位等。

  RFID系统的缺点是标签成本相对较高,但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使用,其应用成本已在逐渐下降,部分管理领域中人们已开始接受这样的成本,相对于价值不菲的固定资产而言,电子标签的成本人们可以接受。RFID技术是随着现代固定资产管理对效率、信息流和灵活性的要求的提高应运而生,其应用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缩短资产管理各环节的时间,提高整个业务操作效率;并具有大批量数据实时采集能力,缩短库存盘点时间,增强库存盘点的准确性;借助于行业标准和信息共享,可以实现资产在整个流通环节的跟踪,明确出错环节,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3.系统设计方案

  本文所设计的基于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覆盖了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所有业务,包括固定资产验收、增加、处置、变动、调剂、分布、清查、统计、分析、帐表、上报数据等各项功能,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各种管理过程的自动化,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统计、查询和掌握资产的实时状态及使用情况。

  3.1 系统整体结构

  基于RFID技术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数据统一存放在数据中心服务器,各部门(或区域)通过IE浏览器对本部门(区域)内的业务进行管理。该系统硬件包括:数据中心服务器、各区域管理计算机、打印机、出/入库读写器、位置读写器、移动读写器、RS-485接口卡、电动控制门和报警检测装置等。系统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