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FTTH建网成本几何?

FTTH建网成本几何?

时间:08-26 来源:作者:孙慧 来源:通信世界周刊 点击:

FTTH是接入网络"最后一公里"的终极形式,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这些年来FTTH的发展却甚为缓慢。对此,一种主流的观点是:成本太高是制约FTTH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对此,中国电信怎样看待,又将如何应对?

局端和远端设备分开采购

对于中国电信此次EPON设备的规模采购,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成良表示,集采主要出发点是降低网络建设成本,促进PON技术的成熟。纵观PON技术的发展,虽然已被提出了十来年,也历经了从窄带PON、ATMPON、EPON再到GPON|0">GPON的技术演进,但其市场发展还是非常缓慢。直到2004年日本FTTH进入快速发展期,PON技术才开始了规模性的商用。

几年来,FTTH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有很大起色,在中国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但规模甚小,截至2006年底,国内FTTH总用户规模不超过10万线。"作为现在最主流的PON应用技术-EPON,其发展已相对成熟,但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虽然现在提供EPON相关设备的厂商不少,但真正能够很好地满足运营商发展需求的成熟产品却不多。"对于EPON,张成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目前国内光通信设备厂商的分布来看,烽火、中兴、长飞、格林威尔等都是光通信领域的老牌厂商。它们对于中国电信的前期测试和中国电信此次设备采购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据悉,在中国电信前期的EPON试点和网络测试中,烽火和中兴作为两个互通平台厂家,其产品在互联互通上已基本没有问题。"在测试中我们感觉到现在设备厂商的技术水平提高还是很快的。"张成良说道。

对于采购过程中的设备成本,张成良表示,由于可选厂商较多,中国电信一般都是将局端设备(OLT)和远端设备(ONU)分开采购,这样可以避免一家设备厂商局端和远端通吃的局面,加大中国电信采购时的谈判筹码。其中,由于远端设备和用户是一一对应,建设成本较高,大概占据了整个设备采购成本的60%~70%,而局端设备则是几个用户共享,平均成本相对低一些。

成本测算值得商讨

对于此次中国电信FTTH的建网成本,业界较为关注。

由于网络建设的成本受劳动力资源、网络基础、建网模型、施工环境、目标覆盖、设备价格、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的运营商和设备厂商对于FTTH网络的具体建设成本也都有着不同的答案。加之现在国内FTTH网络规模非常有限,成本预测的准确性就更值得商讨。不过从大量的第三方咨询报告分析来看,FTTX网络的成本主要是由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构成。其中,建设成本又包括施工人力成本、网络设备成本和光纤分配网络的物料成本。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施工人力成本占据了将近一半的建设成本。在我国,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这一部分在运营商建设成本投入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网络建设后期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机房和线路的租用费用、主设备及配套设备运行所需要的电力资源费用等;维护成本主要包括设备软硬件的维护、定障排障环境监控和维护人力成本等。由于中国电信FTTH网络建设仍处于规划和建设中,这一部分成本目前还很难预测。

对于FTTH的具体建网成本,张成良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在他看来,FTTH的建网成本主要包括光网络设备成本和光缆成本。其中光网络设备包括远端设备和局端设备。"在满配情况下,远端和局端设备每用户成本是1400元左右;在光缆方面,由于FTTH线路需要重新敷设,成本较高,除此之外,在光缆的敷设过程中还包括很多的接续成本,如跳线、分线盒的安装,由于每个运营商在网络分路上所采用的做法不尽相同,光缆敷设成本也自然不一,但平均下来每用户成本大概为1000元。两项加起来每用户的最后FTTH接入成本在2400元左右。"相比之下,DSL宽带500元左右的安装费用(包括MODEM费用和局端费用)价格优势明显。

扩大用户规模才是根本

和中国电信几千万的DSL宽带用户相比,4~5万线的FTTH规模的确可以忽略不计。"对于FTTH,中国电信乃至整个中国电信业虽然刚刚处于商用初期,但这却意味着国内FTTH市场开始起飞。"张成良表示。

除了光纤设备本身的刚性成本以外,用户规模也是影响FTTH网络成本的重要因素。从FTTH发展较好的日本来看,他们目前的FTTH用户量已经达到800万,光网络设备每用户成本下降到了800元左右,对此,张成良做了一个估计:如果中国电信的FTTH用户规模能够达到100万~200万,光网络设备每用户成本也可以从目前的1400元降到800元的水平,即将近50%的下降空间;光缆由于要敷设,价格下降空间不会像系统设备那么大,但最多也可以在现有基础上降低20%左右。

但如何发展用户规模,却是一个问题。扩大用户规模的前提是提高用户对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