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通信和网络 > 通信网络技术文库 > EPON系统关键技术和相关测试方法分析

EPON系统关键技术和相关测试方法分析

时间:04-17 来源:通信世界周刊 点击:

如果测试仪表不具备"通过(或透传)"模式和脉冲触发记录功能,需考虑采用分光测试和时域分析法计算出ONU的突发光功率,测试配置如图3。从光功率计读出平均发射功率P1,断开光功率计连接上示波器,测量ONU总的发送周期T1和实际发送信号的时长T2,则P=P1+10log2N+P2,其中N=T1/T2,P2为加入的1:2光分路器的插入损耗(dB)。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测试ONU的其它光接口参数(如过载光功率、接收灵敏度、光信号眼图和光谱特性等指标)时,也应考虑到其信号突发的工作特性,采用相应的测试方法,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2.测距技术

  (1)测距原理

  由于ONU与OLT之间光链路长度各不相同,使得信号时延也各不相同,可能会造成ONU的上行数据帧发生碰撞,因此必须采用测距技术加以补偿,保证各ONU到OLT的逻辑距离是相同的。这个逻辑距离时间就是均衡环路时延,它是一个常数。

  测距的程序相应分为两步:第一步,静态粗测--在ONU的注册阶段,进行静态粗测补偿由物理距离差异造成的时延;第二步,动态精测--在有业务运行的情况下实时进行动态精测,以校正由于环境温度变化和器件老化等因素引起的时延漂移。

  EPON系统测距方式采用GATE/REPORT机制,即ONU到OLT的同步是通过GATE/REPORT控制帧中的时间标记(timestamp)来实现的。在OLT中有一个计时器,OLT根据这个计时器来设置各个ONU的计时器。首先要测出往返时间(RTT),然后由OLT在绝对时间T0发送一个GATE,其中包括一个时间标记T0;当ONU在T1时间收到GATE帧,将本地的计时器重新设置为T0;然后在T2时刻发送REPORT帧;最后在T3时刻OLT收到该REPORT帧;这样,RTT=T3-T2,如图4所示。

  (2)测试方法

  基于以上原因,EPON系统的测距性能测试变得尤为重要,在制定测试方案时应考虑测试项目、测试参数的充要性,仅仅做功能性验证是远远不够的,这里给出YD/T1531-2006标准中描述的测试方法。

  a.测距范围

  定义:EPON系统应保证OLT对ONU进行测距能覆盖标称的最小距离和最大距离,最小距离0km,最大10km/20km。

  测试方法:配置系统在最大分路比下工作,ONU1~ONUn-1与OLT距离为0km(通过分路器直连),ONUn与OLT距离为10km/20km;确保所有ONU正常工作后,在OLT侧对各ONU分别测距;如果所有ONU都能正常测距,用误码测试仪或网络分析仪监视所有ONU是否能正常工作(对于TDM业务,要求无误码;对于IP业务,要求在吞吐量的90%时,无丢包),测试配置见图5。

  b.测距精度

  定义:测距所能达到的最小时间范围,测距精度为±16ns。

  测试方法:例如对图5中ONU3进行测距,记录测距值为b1;在ONU3加入3m的光跳线(根据EPON测距精度为16ns,可以推算出光跳线的长应为1.6~3.2m之间,测试时可取3m的光跳线);重新对ONU3进行测距,记录测距值为b2;去掉光跳线,再对ONU3进行测距,记录测距值为b3;计算测距值的变化|b2-b1|和|b2-b3|应小于等于16ns。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试过程中应考虑EPON测距机制的特点,可能产生64ns左右的偏差,应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控制。

  c.动态测距

  定义:在业务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时地进行动态精测,以校正由于环境温度变化和器件老化等因素引起的时延漂移。

  测试方法:在标准中没有给出明确的测试方法。可考虑将被测试EPON系统置于环境箱内,配置系统在最大分路比下工作,且在OLT与各ONU间分别接入不同长度光跳线(覆盖0~10km/20km范围);如果系统在完成静态测距后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启动环境测试(温度变化范围应覆盖系统标称的工作温湿度范围);观察测距数据变化,同时用误码测试仪或网络分析仪监视所有ONU是否能正常工作(对于TDM业务,要求无误码;对于IP业务,要求在吞吐量的90%时,无丢包),建议测试时间不小于24h。

  四、结束语

  用户对网络带宽需求量的增长,促使光接入网技术飞速发展,EPON以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在接入网已经逐步走向商用。产品的质量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严谨的测试方法,完善、精准的测试体系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客观分析和评估。以上阐述的仅仅是EPON系统中部分关键技术的测试方法,完整的测试还应包括接口电气特性测试、协议测试、性能测试、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试、电气安全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等诸多方面。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