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功耗MCU是怎样炼成的?
低功耗与高性能、高集成度、低成本一起,一直是各大半导体厂商追逐的目标,特别是微控制器(MCU)这样的智能芯片,每次发布的新器件,其功耗总是在逐步递减。但是随着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的"疯狂入侵",循序渐进式的功耗优化已经不再是超低功耗MCU的游戏规则,而是"突飞猛进"模式,与功耗相关的很多指标(如ULPBench得分)都不断刷新记录,而记录的保持者往往只能"笑傲江湖"几个月甚至几天,就被竞争者KO。
总地来说,厂商们都是在内核架构、多种工作模式和休眠模式、优化的外围设备(如ADC)及其时钟需求、多样的电源范围这些方面进行重点研究,以降低功耗。
本文以意法半导体(ST)STM32L4、爱特梅尔(Atmel) SAML21J18A、德州仪器(TI) SimpleLink C26xx以及基于Cortex-M4F的MSP432、恩智浦(NXP) LPC54102以及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Ambiq Micro Apollo系列为例,看看它们的低功耗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1.意法半导体STM32L4系列(STM32L476)
低功耗性能:动态运行功耗低至100 μA/MHz;关闭时最低电流为30 nA,唤醒时间:为5 μs
ULPBench得分:123.5
内核:80 MHz ARM Cortex-M4核+DSP+浮点运算单元 (FPU)
CoreMark/MHz:3.42
低功耗原因:ART加速器、Flash零等待执行、动态电压调节、FlexPowerControl智能架构,7种电源管理模式(运行、低功耗运行、睡眠、低功耗睡眠、停止1、停止2、待机、关闭)。还有ST的Batch Acquisition Mode(BAM),其允许在低功耗模式下与通信接口足够的数据交换。FlexPowerControl是在低功耗模式时保持SRAM待机,为特定外设和I/O管理独立电源。
工作模式功耗分解:
动态运行功耗: 低至100 μA/MHz;
超低功耗模式: 30 nA 有后备寄存器而不需要实时时钟(5个唤醒引脚);
超低功耗模式+RTC: 330 nA 有后备寄存器 (5个唤醒引脚);
超低功耗模式+32 KB RAM: 360 nA;
超低功耗模式+32 KB RAM+RTC: 660 nA。
软件:
意法半导体公司为开发者提供STM32 Cube MX功率模拟器,来估算所使用的意法MCU 在执行代码时的功率。
ULPBench测试环境:STM32 Nucleo
2.Atmel SAML21系列(SAML21J18A-UES)
低功耗性能:只消耗35 mA/MHz,睡眠模式下只有200 nA
ULPBench得分:185.8
内核:ARM Cortex-M0+
低功耗原因:5种不同的电量范围使用不同的资源,以提高能效;分别为CPU和外围设备创建一个IRQ线索,以实现分层中断。其他原因还包括以下几点:
空闲、待机、备用、睡眠模式;
sleepwalking接口;
静态和动态功率门控结构;
后备电池支持;
两种性能水平;
Embedded buck/LDO稳压器支持实时动态的选择;
低功耗接口。
ULPBench测试环境:SAML21 Xplained Rev2
3.TI SimpleLink C26xx 无线MCU(CC2650F128RGZ)
低功耗性能:峰值电流为2.9 mA,睡眠电流少于0.15 µA
ULPBench得分:143.6
CoreMark/MHz:61 uA
内核:Cortex-M3
特点:唯一一款集成超低功耗传感器控制器的MCU,支持5种标准:Bluetooth、Sub-1 GHz、6LoWPAN、ZigBee和ZigBee RF4CE。
低功耗原因:功率优化的射频
工作模式功耗分解:
处理状态:在48 MHz时峰值电流为2.9 mA;
通信状态:接收的峰值电流为5.9 mA,发送时的峰值电流为6.1 mA;
睡眠状态:传感器控制器消耗电流为8.2 uA/MHz,支持实时时钟(RTC)和完全存储器保持的睡眠模式,电流为1 µA。
4.TI MSP432
低功耗性能:主动模式电流)为95 µA/MHz 、睡眠模式电流(支持RTC)为850 nA 、从待机模式唤醒的时间小于 10 µs
ULPBench得分:167.4
内核:Cortex-M4F
Coremark:3.41/MHz
低功耗原因:
与LDO相较,集成DC/DC可节省40%的功耗;
继承MSP430优质低功耗DNA;
借助可选的RAM保持,每个RAM段的流耗可节省30 nA;
- 巧用MCU内部振荡器,为电源增加智能控制(02-01)
- 电源转换应用中数字反馈回路的益处(11-14)
- ADS8323与高速FIFO接口电路的CPLD实现(03-26)
- 基于FPGA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09-30)
- 电池管理应用中精确测量和温度稳定的重要性(01-12)
- 基于MCU和基于ASIC的LED可控硅调光方案对比与解析(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