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面向高可用性系统的理想二极管和热插拔控制

面向高可用性系统的理想二极管和热插拔控制

时间:04-15 来源:ADI 点击:

本文作者:

Pinkesh Sachdev

凌力尔特公司  混合信号产品  产品市场工程师

引言

为了实现容量可扩展性和模块化,诸如服务器、工业计算机、企业数据存储系统和网络路由器等系统都内置了很多插槽,以容纳多个处理和 I/O 板卡。为了确保高可用性和运行时间,需要系统具备热插拔能力,这样板卡插入和拔出时,整个系统才不会断电。为了进一步提高可靠性,需要并联连接多个电源模块,以确保任一电源发生故障时系统都能继续运行。可以利用肖特基功率二极管以二极管"或"方式并联电源。有些系统以"或"方式并联相同的电源,有些则"或"连接备份电池、辅助维护电源或电容器组。在后者所述情况下,仅当主电源不可用时才需要备份电源。另外,二极管与输出端的保持电容器相结合,以在电源电压过低时实现穿越。

当电流值高于几安培时,肖特基二极管消耗大量功率,每流过 1A 电流大约消耗 0.5W,而且在二极管两端产生压降,对于 3.3V 至 5V 的较低电压电源而言,电压是宝贵资源。而用低电阻 MOSFET 开关和控制器构成的理想二极管则可降低功耗和压降达 10 倍或以上,因此无需散热器,并节省了电路板面积。在有些配置方式中,理想二极管控制器已经与热插拔 (Hot SwapTM) 控制器相集成,旨在为高可用性系统中遇到的各种不同热插拔和"或"连接情况提供紧凑的解决方案。

电源模块的"或"连接,在负载板卡上进行热插拔

有些高可用性系统在背板上有多个电源模块,通过电源总线向系统中的所有负载板卡提供电源输出 (图 1a)。当电源模块插入带电的电源总线时,热插拔 (图中用开关表示) 和二极管控制都需要。当第一个模块插入时,热插拔控制器软启动电源总线,使大容量电容器的电流缓慢上升至安全值。当第二个模块插入已供电的总线时,如果该模块的电压低于总线电压,理想二极管控制确保不出现反向馈送。另一方面,如果第二个模块的电压高于总线电压,那么热插拔控制确保安全的浪涌电流值。热插拔控制器还提供行动迅速的电流限制,此外,电源本身还有电流限制。每个负载板卡都具备热插拔能力,因为这些板卡共享一个通用电源总线。

LTC4229 是一款 2.9V 至 18V 单电源理想二极管和热插拔控制器 (图 1b),可用在如图 1a 所示的插入式电源模块上。其 2.9V 至 18V 工作电压范围适合 3.3V、5V 和 12V 电源。该器件控制所有 N 沟道 MOSFET,以降低从输入到输出的电压降和功耗。与无源二极管和保险丝不同,LTC4229 提供多种电源状态输出。

图 1a:在背板上"或"连接的电源模块

 

 

图 1b:LTC4229:用于电源"或"连接和电压保持应用的单个理想二极管和热插拔控制器

在负载板卡上实现"或"连接和热插拔

图 1a 拓扑最大限度降低了成本,因为负载板卡仅需要采用热插拔控制。这种配置方式的缺点是,背板上的二极管必须很大,以支持整个系统的电流,因此更容易出故障。二极管一出故障,整个系统的电源通路就都不能工作了,而且甚至有可能在另一个电源出故障之前,一直注意不到这一情况,从而导致可靠性降低。一种更加可靠的方法是,结合馈送在每个负载板卡上的两个电源,如图 2 所示。板卡上的二极管电流较低,而且任何二极管故障都只影响那个特定的板卡。

凌力尔特的 LTC4227 包括双理想二极管"或"电路和其后的一个热插拔控制器 (图 2b),为负载板卡电源"或"连接和热插拔提供了一款紧凑的解决方案。理想二极管"或"电路 (D1 和 D2) 用电压较高的电源给板卡供电,同时热插拔控制器管理浪涌电流,并利用电流限制电路断路器以提供短路保护。

图 2a:电源在负载板卡上实现"或"连接

 

 

图 2b:LTC4227:双理想二极管"或"和单热插拔控制器在负载板卡上实现电源"或"连接的应用

电源模块的"或"连接和热插拔

图 2a 拓扑需要在负载板卡上实现电源"或"连接,因此增加了每个负载板卡的成本。既然系统中的负载板卡通常比电源模块多,那么简化负载板卡是有益的。图 3a 拓扑采用针对每个负载板卡提供独立输出的电源模块,既实现了高可用性,又简化了负载板卡。每个输出通路都有一个二极管和浪涌控制开关。输出为每个负载板卡在背板上结合。负载板卡的简化以电源模块的成本和复杂性提高为代价。

用于图 3a 拓扑中的 LTC4228 是一款双路理想二极管和热插拔控制器 (图 3b),面向具多个输出的 2.9V 至 18V 电源模块,例如µTCA 系统中的多个 12V 输出,或 PCI Express 系统中的 12V 和 3.3V 输出。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