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靠RFID打造了10亿市场的财富故事
体积不足1立方毫米的RFID射频芯片,能创造多大价值?过去一年,北京连动卓越有限公司的业绩令人吃惊:仅靠芯片在防伪及管道巡检上的应用,实现收入10个亿。
公司创始人之一的于清华,创业15年,小小的RFID射频芯片,在他与合伙人手中"越做越大"。去年,于清华将公司开到老家东营,并在潍坊成立分公司。
让产品"说话"的芯片
走进于清华位于东营胜利大学生创业园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桌上码放整齐的一叠防伪标签。外观上看,这些标签并无太大差异。秘密藏在背面,于清华翻过标签,指着一个圆珠笔芯头大小的圆圈:"门道在这里。"
圆圈位置是嵌入的RFID射频标签,这是于清华与合伙人发家致富的宝贝。与普通防伪标签相比,这种电子防伪溯源标签是可以让产品"开口说话"。
于清华他们研发的芯片应用核心技术是加密和数据库。他介绍,嵌入的RFID射频芯片,在设计时会根据客户需要,写入诸如产地等产品信息,同时将数据库中生成的数字码写入芯片。每个防伪标签的数据码指向固定数据库,通过加密技术,不易被篡改。
电子防伪溯源标签的最大功能在于追溯伪造源头。如有试图造假,第三方机构在查验时,只需扫描假产品标签便可根据数据码指向的数据库,追溯造假源头。这种独特的溯源功能,让造假者几乎无缝可钻,"不仅能让产品说话,假冒产品也能说话。"于清华笑言。
独到的作用,使这一技术受到高端产商的青睐,目前已经有830多家企业使用电子防伪溯源标签。RFID射频芯片的应用领域不只在防伪,于清华与团队还将其应用于电信管道巡检,最大的客户是方正宽带。于清华介绍,地下电信管线交织一起,错综复杂。"巡检时,工作人员根本找不到哪根才是他们公司的。"通过将管道基本信息写入芯片,在巡检时,只需持特殊的巡检工具扫描,便可轻松分辨并完成检查。
小小芯片,成为于清华他们撬动市场的大杠杆。仅此两项应用,去年为公司带来10亿大单。
创业之路维艰
忙碌奔波的于清华少有时间回顾创业往事。当真正回想时,这个出生于1979年的汉子几度落泪。在北京北方工业大学的校园时代,于清华就开启了创业之路,其间与现在的两名合伙人结识,组成"创业铁三角"。
1998年,三人接触到一份关于数据库应用的学术报告。他们如获至宝,在讨论这项技术应用时,不约而同地想到"用于技术防伪上。"
作为铁三角的"技术中枢",合伙人之一的汤姓工程师用三年时间,研发出第一代产品,ITD9000防伪产品,并注册成立公司。ITD9000防伪产品即目前市场广泛使用的防伪标签。
在当时,这项技术并不被看好。三人把打工所得的100多万投入公司,但在产品推广时,却连连碰壁,"叫好不叫座,没有企业肯合作。"
三年,颗粒无收,100万打了水漂。转机出现在2000年,机缘巧合下,他们的产品得到国家质监局认可并获批新办公地点。次年,相关部门下发关于推广ITD9000防伪体系通知。不久,便有客户找上门谈合作。
接踵而至的还有投资人。本以为事业顺风顺水,问题偏就出在投资人身上。因种种缘故,于清华与投资人颇有矛盾。一年后,负气出走,净身出户。
重回老本行,于清华成立北京连动卓越有限公司。"那是最困难的一段日子。"为省钱,他连取暖费都舍不得交,寒夜,只能靠电褥子取暖,"耳朵冻到化脓。"老同学到他的住处,潸然泪下,"他们想象不到,我会沦落到那种地步。"
不过,一年后"铁三角"再度聚首。汤工的回归,带来了技术和积累的客户群。公司成立第三年,就有了稳定现金流。
2009年,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这让于清华等人发现了新商机。他们把RFID射频芯片与防伪结合,提供高端技术服务。仅用半年时间,电子防伪溯源标签研发成功。
山东区域预计创收1亿
2014年,是于清华二次创业的元年。从北京回到东营,他与合伙人康建青注册成立德睿物联网科技公司。成立公司的目的是在山东本土推广防伪标签以及电子防伪溯源标签。虽是土生土长东营人,但于清华仍觉得有些陌生,"人脉关系都在北京,这几乎是一片全新的领域。"无论东营还是山东市场,开拓过程势必需要一番努力。但于清华并未有太多压力,一段时间运作,至目前,他们已实现收入3000万元。
于清华还在潍坊成立了分公司,创业团队也日渐充实。目前,东营公司拥有成员15人,潍坊团队则多达55人。这是两支年轻的队伍,于清华看中的是队伍的创造力。
整个端午三天假期,康建青被潍坊分公司研发的一款通话客户端牢牢缠
- 我国将继续推动RFID国家标准的研制(09-01)
- ISO发布供应链应用全新RFID标准(02-23)
- 广东RFID标准有望出炉(02-23)
- 我国制定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01-03)
- 新UHF频谱适用于RFID和短距离设备(04-29)
- 我国首个RFID国标发布(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