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
2015年1月23日上午9时30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林为干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
林为干是中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国50年重大贡献科学家之一,曾解开电磁学界"哥德巴赫猜想",被尊称为"中国微波之父"。
遵照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1月29日,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的学生正从世界各地赶来。
他说"当一辈子研究生"
他患了帕金森
90多岁了仍在写论文
1月23日,讣告就贴在电子科大沙河校区东校门的宣传栏上。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推着自行车经过,停在讣告前说道:"啊?林院士去世了?"他们都是林为干的学生,也曾是他的同事。
刘心松,电子科大计算机学院教授。在他眼中,林为干是一位勤勉治学的学者。"直到两三年前都还在坚持做研究、写论文。"刘心松是一专业学术刊物的编委,"有时收到林老师投的论文,有三四页长"。
1985年,在学校博士学位授位大会上,林为干用英语对参加会议的研究生们发表了讲话。他说:"来这里学习深造,就要立志当一辈子的研究生。"
这也是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2008年,89岁的他在接受电子科技大学校报采访时旧话重提:"要做一辈子的研究。"
在林为干的儿子林诒玉回忆里,从他记事起,"每到晚饭后半小时,母亲就告诉我不要喧闹,走路要小声,不能吵到了父亲‘做功课’。长大后才知道‘做功课’就是学习、读书、读文献,做研究、写论文、做科研报告"。
即使在特殊时期,林为干仍然不忘"做功课",自掏腰包订阅影印的国际最高水平外文杂志。在林诒玉看来,"他的脚步一直紧跟着世界先进水平"。林为干的勤奋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他常常大年初二就在办公室里加班。
他患了帕金森
颤抖着双手在纸上推导公式
1989年,林为干从科研和教学一线退下来,但丝毫没有懈怠,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此后的七八年时间里,林为干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独著或为第一作者的近30篇。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林为干解开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1995年12月,林为干的学术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在美国《静电学》学报上发 表。该文攻克了一个百年难题。1892年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第三版)出版以来,关于点电荷在介质球中能够形成多大的镜像,位于何处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未 解之谜。于是,这个百年未解的难题就成为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解开这个"哥德巴赫猜想"成了很多电磁学家的梦想。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林为干的颈椎出现病变,2008年后慢慢就不能行走了。他在家里支起一张小桌子,每天在小桌子上看书研究。曾为他立传的课题组在他家收集了几 大信封报纸角和小纸片,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这是林为干在看报或吃饭时,突然来了灵感的"即兴研究"。
再后来,他患上了帕金森病,但每天仍用略显颤抖的手,拿着放大镜和笔,仔细研读最新的外文文献,并在纸片上推导公式。他说:"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到我100岁的这段时间里面,每年都能够发表一两篇论文,在100岁那年,还能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
他是"三好老师"
他的学生成中国微波界中坚力量
除了"当一辈子的研究生",林为干还有一个心愿-----"当三好老师"。
他一共培养120多名硕士、80多名博士、10多名博士后,曾是新中国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之一。这些弟子遍布海内外,推动了中国微波科技和微波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微波人才培养和微波事业传承的中坚力量。
曾有学生的论文被他修改9次,"可能对先生来讲是习以为常,对我而言则是震撼的。这让我明白,做学问要认真到一点一滴,认真到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环节……"
他对学生极尽爱护。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黄卡玛教授是林为干的门生。黄在求学时,曾由于长期熬夜研究和压力过大,唇上起了水泡。林为干把自家煤油炉带了过来,让黄带到宿舍去,多煮点蔬菜吃。
在学生的前途上,林为干也是尽心尽力。
曾令儒,中国首批电子学博士,从东方红系列卫星开始到"神舟"飞船,卫星和地面的检测数据传输技术、传输方案,他都曾带头参与研究,被称为"中国航天飞船的掌舵人"。林为干正是他的"伯乐"。
当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有个规定:优秀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如果达到了博士论文的水平,可以作博士论文答辩。林为干认为硕士生曾令儒十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达到了博士论文水平,为此多次给学校撰写推荐信。最后,经过各种考核和评议,曾令儒顺利通过
- 祝贺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基金”成立(10-19)
- 林为干先生治丧委员会讣告(01-22)
- “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逝世 享年96岁(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