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信业向下一代转型艰难的技术性分析
1 互联网的核心思想
与传统电话和广播电视等信息网络的用户一般只能被动接受服务不同,互联网在其发展历程中,一直秉承着“人人参与”的理念,即人人都能够参与互联网的发展和创新。互联网的每个用户既可以是信息消费者,也可以是信息提供者。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互联网采用了“端到端透明性”的核心设计原则,即用户可以利用计算机、手机等终端的智能性随意产生各种信息,网络只是简单、“尽力而为”地传递信息而不做任何控制。这种俗称为“智能终端傻网络”的体系架构(如图 1)简化了网络的功能,把信息处理和控制的复杂性最大限度地交给终端节点(包括服务器和用户),从根本上提供了每个人参与互联网创新和发展的机会。
图1
为此,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将互联网所追求的精神理念隋些显然还没有实现)概括如下:
·连接能力。端到端透明的体系架构是互联网提供创新和商业平台机会的核心。
·表达能力。互联网是一个能够让个人自由表达心声的强大的大众媒体。
·创新能力。互联网的快速增长和应用类型的无限发展,是基于互联网的连接能力和标准。任何个人、组织或企业都可以自行开发和向任何人提供新的互联网应用。
·共享能力。互联网多到多的通信方式使其成为一个强大的共享、教育和协作工具。
·选择能力。用户拥有自主选择终端、接入、应用和内容的权力。选择权促使服务提供者提供了更新的、更好的、更便宜或更具创新性的服务。
·可信能力。以上5条能力的实现有赖于互联网网际互联时的可信能力,即保证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适应不断增长的关键和普遍应用和业务。
2 NGN的核心思想
从上面的介绍不难发现,互联网是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下一代网络(NGN)则不同,继承了传统话音通信时代的服务理念,是以运营商为中心设计的,用户只是服务的消费者而不能成为提供者。NGN希望业务提供者可以为用户(信息消费者)提供比互联网服务更安全、更可靠的融合业务。NGN的架构如图 2,二者的主要差异性比较如图1所示。总的来看,NGN与互联网在核心思想和架构方面的最大差异体现在开放度方面,包括开放什么(What)、向谁开放 (Who)和如何开放(How)等。事物总是辩证的,互联网良好的开放性在带来了互联网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质量保证和商业模型等长期难以解决的互联网顽症。
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必须解决好端到端透明的体系架构所带来的网络“过度”开放的问题。比如在安全保证方面,互联网的架构使得所有安全责任都是用户的,网络不承担任何安全职责,这显然对用户是不合理的要求。而目前的NGN,虽然开放性已经比传统的电信网前进了一大步,但还远远不够。互联网和NGN二者的理念和架构必将相互学习,继续走向融合(表1)。
表1 NGN与互联网的主要区别
3 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的关系
通信网络技术大致分为三类:面向连接的电路交换(co-cs)、面向连接的包交换(co-ps)1以及无连接的包交换(cl-ps)。无论是互联网还是NGN/3G,都主张业务与承载分离,都主张基于包交换技术,业界的主要分歧在于采用面向连接还是无连接的包交换技术,或者二者的特点兼而有之。但是,在讨论面向连接还是无连接时有2个明显的“遗漏”:1)很少明确区分是业务还是承载网的“连接”属性;2)没有深入讨论业务与承载网之间的连接/无连接的相互关系和所带来的影响。
当业务与承载分离时,如果明确了是在讨论业务还是承载网的,则连接和无连接之间存在一些“辩证”关系。如果承载网是面向连接的,那么业务结点之间在某个时间段最多只能有一条连接(不考虑并发链路等具体的技术细节);但如果承载网络是无连接的,则意味着所有业务节点之间在任何时刻都是全连接的。
承载网的面向连接意味着业务层只能有一条连接,承载网的无连接则意味着业务层节点之间是全连接的。简言之,(承载网)连接就成了一个(业务)连接,(承载网)无连接成了(业务)全连接。在电信业务IP化的过程中,IP技术所具有的“无连接就是全连接”的特点,对业务网的合理设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上面的分析和观点成立,那么在NGN/IMS/3G等的融合型业务架构的一些基本设计假设,比如(本地)双机备份、99.999%的可靠性等就存在疑问或需要发展了。比如:面向连接的时分复用(TDM)网络中业务节点之间必须做本地双机备份,因为异地双机备份会无端增加一条专用长途链路的成本;而在无连接的
电信业 相关文章:
- 国际电联发定调全球电信业2020年发展目标(06-18)
- 电信业RFID资产追踪管理系统解决方案(03-17)
- 基于Zigbee技术家用无线网络的构架(12-14)
- 无线通信领域中的模拟技术发展趋势(蜂窝基站)(09-22)
-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线传输关键技术(06-19)
- 蜂窝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人体影响的探讨(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