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模拟电路设计 > FU50单端甲类电子管放大器电路图

FU50单端甲类电子管放大器电路图

时间:11-12 来源:互联网 点击:

作为一个电子管的生产大国,我国生产出了许多优秀的电子管,其中就有很多适合做音频放大的电子管。有一款电子管无论从价格还是效果上来说,都是值得推荐的,该管就是我国生产的FU50,它也曾广泛地运用于广播和通信中,当FU50接成三极管时,其特性曲线比较接近名管300B,接成三极管时的工作状态,其播放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再加上价格并不贵,因此还是值得推荐给各位音响爱好者的。
一.原理简介
电子管甲类功放的放大工作点一般来说都是工作在电子管特性曲线的中心点,并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是双向对称的.工作点基本上是选择在特性曲线的直线段内,所以甲类的失真相对来说比其他的类型的电路要低些,再加上电子管单端甲类的偶次谐波含量较高,因此使得甲类单端功放播放出来的音乐特别润泽、特别甜美动听。
本文介绍的功放主要遵循以上的路线,并且考虑到使用成本不高的元器件来做出好效果的基本原则来制作本机。本机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



相对高驱动电压的电子管来说FU50的驱动电压要求并不是太高,但为了保证有足够的驱动力和较低的失真,本机电压驱动部分还是使用了两级放大来驱动FU50,前级输入放大管Ql(6N8P)为双三极管,Q1的一半作为信号放大,另一半管充当末级管的电压激励放大,即使用了两级共阴电压放大电路,该组合仍具有较强的电压放大能力I有着较好的频向和较好的相位特性。由于6N8P属于低“管,因此我们采用了两级共阴作为电压放大,使它能够产生足够的增益来达到驱动后级的目的。FU50是一个五极管,将它接成三极管的工作形式,它所需要的驱动电压虽然不算低,但该共阴组合完全能够满足该管驱动所需要的电压。由于6N8P的“值较低,用该管做电压放大时也较容易获取低失真的电压放大信号,并能有效地降低整机的失真度。由于共阴组合较适合用于音频放大电路中,因此也被国内外许多音响厂家广泛地运用。
6N8P的电气参数和性能均较适合为本机电压放大级的放大管,6N8P电气参数见表1,其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6N8P的国外型号为6H8C(前苏联OTK产)、6SN7GT、6F8G、CVl81、QB65(欧美型号)。


图1中R1为电压放大管的栅极电阻,它不仅决定着输入阻抗的大小,同时又是输入信号的负载电阻,R2的主要作用是起隔离保护和消振,R3为该级的阳极电阻,该电阻的作用就是在该电阻上产生一个放大的信号电压,即当该级电子管栅极回路加入一个交流信号电源时,就会在阳极负载电阻R3上产生交流电压降,该压降能使屏极与阴极间得到一个放大了的信号电压。R4、R5为该级电子管的阴极电阻,R4、R5不但为栅极提供了栅负压,同时又是本级中的电流负反馈电阻。R5的另一个作用是和电阻R11组成大环路反馈网络,来控制调整整机的增益。两级电压放大级之间采用了直接耦合的方式。直耦能够让音频信号更直截了当地进入下一级,有效地减低了音频信号的损耗,降低了相移,减少了对低频区副频特性的影响。不过取消了该电容后也会使这两级之间的静态工作点受到相互的影响和牵制,同时也增加了调试的难度。电阻R6为本级的阳极电阻,其作用类似于前一级的阳极电阻。R7是本级的阴极电阻,电容C1为本级的阴极退耦电容,C2是电压放大级与功率放大级之间的耦合电容,通过该电容,交流音频信号可以进入功率管的输入级,同时又隔离了电压放大级的直流分量。由于该电容是音频信号的直接流程途径,因此它对音乐的音色走向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本机的放音效果。C3、C4和R12组成的级间电源退耦电路,主要是用来消除两级间的电源调制的影响和减少屏极电源中的交流分量。
功率管Q2为Fu50,其电气参数见表2,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其欧美型号为GY50、SRS552,韵苏联型号为ry50。



图1中R8、R10分别是Q2的栅极和阴极电阻,R8r~:gT本级的输入阻抗,C5、C6为阴极旁路电容,主要是为了提高本级的增益、效率和给本级提供稳定的栅负偏压。FU50jlg.~.R9将Q2接成三极管的工作方式,该电阻可以使g2的电压稍低于阳极电压,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消振作用。
输出变压器是Q2的负载,其品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整机的性能,变压器的具体制作图如图4所示。本功率管的工作屏流较高,约有40W的功耗,如果按照其他方式的接法,有可能已经到达最极限的屏耗了,但由于本机采用的是三极管的接法,G2上约有4mA的电流流过,实际阳极上的电压为86mA,阳极与阴极的压降约为425V,实际阳极的屏耗约为36W,低于最大屏耗40W.因此从以上的数据和实践来看是完全成立的,并且实际试听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再加上功率管的价格比较便宜,因此制作中读者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由于功率管功耗过大而减短寿命。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