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通信ISO15118
时间:07-19
来源:互联网
点击:
去年的时候,参加了IEC61851-23和IEC61851-24的会议,上个周参加ISO15118的会议。虽然可能不是特别的理解,在这里写点总结,不过考虑到有些事情是不适合在博客里面说的,相关的内容还是得根据公开的材料来整合:
ISO15118
以下的图,左边的图是出自IWC的会议上Slav Berezin的会议材料《PEV PLC Communications-IEC/ISO, SAE Standardization 》里面第4页,右边的图是出自德国电动宣传材料Ingo Diefenbach的《E-Mobility standardization-The key for a future proof and customer orientated roll-out of charging infrastructure》。第二张图从Claus Amtrup Andersen《 Introduction and experienc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isation work》摘出来的。需要补充说明一下的是,里面看到的那些个公司,当前的标准开发的架构和牵头的,其实就是举手报名,愿意做标准Chairman的工程师,是来自于哪个公司的,而不是代表这个公司承担这个标准的开发(公司负担这个工程师的差旅,实验和养家糊口的工钱)。ISO标准的特点,就是至少在表面看上去是公正和公平的。
形形色色的标准里面,ISO给出了一些基本的框架,由于其制定的旷日持久性,一般SAE和DIN都会选择自己去尽快做些实施的内容,而各家车厂则会根据这些框架,做出自己的优化和选择。这大概是汽车方面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听到的一个比较有趣的内容就是,在指定技术和标准的过程之中,大家伙可能都要拉上很多的伙伴,其实联盟和机构本身是没有专利权的,更多在于参与的公司拥有这些专利,跟着核心的伙伴混,大概在专利授权和技术开发的前端能有些优势。
其实这两年,从我入职 开始跟踪国内充电方面的标准和ISO/IEC/SAE的充电,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无奈。明明绝大部分国际车厂,都是从2010年开始慢慢把架构搭起来,一点点开始开发、测试、工程实施和验证,以OEM为基础,对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充分整合,和电网进行同步性的合作。你信不信我们国家,其实是有组织者积极参加ISO/IEC的草案材料,但是任务派不下去。国内OEM的
工程师,都去忙实际的工作去了,谁来看这些材料呢?而且,关键投入多少,投入的有效性是国内OEM的很大的一个困扰,能干的而且至少能仔细研读标准并积极体会的人还真不多。像一级供应商,就根本生存在生死线上,二级供应商,我们这边是根本没有的。要是让高校来参与呢,又回到老问题了,这么多案例摆在这里,到底能起到多大的用是个疑问。
下图选自Cliff Fietzek的<BMW CHARGING STRATEGY>P6和P8,注意它不是一家在战斗,是一个战斗群。
呵呵,最后说一句,关于通信这种基于软件和架构的东东,我自己学起来还真费劲。单就充电系统而言,它包括的内容,就充分覆盖了多个领域(汽车电子、通信、电气安全和软件等等)。系统的层面,还是最难的,需要时间去了解各个方面得到一些凝练。
ISO15118
以下的图,左边的图是出自IWC的会议上Slav Berezin的会议材料《PEV PLC Communications-IEC/ISO, SAE Standardization 》里面第4页,右边的图是出自德国电动宣传材料Ingo Diefenbach的《E-Mobility standardization-The key for a future proof and customer orientated roll-out of charging infrastructure》。第二张图从Claus Amtrup Andersen《 Introduction and experienc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isation work》摘出来的。需要补充说明一下的是,里面看到的那些个公司,当前的标准开发的架构和牵头的,其实就是举手报名,愿意做标准Chairman的工程师,是来自于哪个公司的,而不是代表这个公司承担这个标准的开发(公司负担这个工程师的差旅,实验和养家糊口的工钱)。ISO标准的特点,就是至少在表面看上去是公正和公平的。
形形色色的标准里面,ISO给出了一些基本的框架,由于其制定的旷日持久性,一般SAE和DIN都会选择自己去尽快做些实施的内容,而各家车厂则会根据这些框架,做出自己的优化和选择。这大概是汽车方面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听到的一个比较有趣的内容就是,在指定技术和标准的过程之中,大家伙可能都要拉上很多的伙伴,其实联盟和机构本身是没有专利权的,更多在于参与的公司拥有这些专利,跟着核心的伙伴混,大概在专利授权和技术开发的前端能有些优势。
其实这两年,从我入职 开始跟踪国内充电方面的标准和ISO/IEC/SAE的充电,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无奈。明明绝大部分国际车厂,都是从2010年开始慢慢把架构搭起来,一点点开始开发、测试、工程实施和验证,以OEM为基础,对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充分整合,和电网进行同步性的合作。你信不信我们国家,其实是有组织者积极参加ISO/IEC的草案材料,但是任务派不下去。国内OEM的
工程师,都去忙实际的工作去了,谁来看这些材料呢?而且,关键投入多少,投入的有效性是国内OEM的很大的一个困扰,能干的而且至少能仔细研读标准并积极体会的人还真不多。像一级供应商,就根本生存在生死线上,二级供应商,我们这边是根本没有的。要是让高校来参与呢,又回到老问题了,这么多案例摆在这里,到底能起到多大的用是个疑问。
下图选自Cliff Fietzek的<BMW CHARGING STRATEGY>P6和P8,注意它不是一家在战斗,是一个战斗群。
呵呵,最后说一句,关于通信这种基于软件和架构的东东,我自己学起来还真费劲。单就充电系统而言,它包括的内容,就充分覆盖了多个领域(汽车电子、通信、电气安全和软件等等)。系统的层面,还是最难的,需要时间去了解各个方面得到一些凝练。
- 工控技术为汽车工业带来成功解决方案(01-04)
- 用于机动车路考系统的车载通讯系统研究(02-24)
- 采用PLC 解决车辆分散驱动的同步控制问题(07-10)
- 基于PLC的嵌入式车辆尾气自动检测系统(01-11)
- 基于S7-300的交流伺服系统在汽车仪表板生产线上的应用(09-20)
- 基于PLC的汽车总装线监控及报警系统设计(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