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人脸识别真的安全吗?iPhoneX为例讲解其中的数据威胁问题

人脸识别真的安全吗?iPhoneX为例讲解其中的数据威胁问题

时间:09-18 来源: 点击:

11%;违约渠道上,外部窃娶意外丢失、内鬼窃取分别占比69%、18%、9%。数据隐私的泄露和违约类型多样,外部窃取占比较大,均暴露出当今数据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反观我国,2016年徐玉玉案成为全国性新闻,成为电信诈骗案中的一例典型,据公安部数据显示,近10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就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仅2016年1月至7月,中国共立电信诈骗案件35.5万起,同比上升36.4%。而日常接到各种销售、中奖电话,对民众来说已经司空见惯,谁又能确信自己不会是新的受害者 因此,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包括当下各平台都在实施的智能广告投放,互联网公司将用户在微信等应用上留下的各种隐私信息变为数据资产,通过智能化手段,商业公司分析用户的年龄、兴趣、个性和消费力等等,进而对用户进行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比如不同用户会在朋友圈看到"宝马"或"可乐"等不同产品广告内容,此类智能广告投放的出现引发了用户对消费歧视、信息茧房等问题的讨论。

  寻找技术发展与数据安全中间的最大公约数

  实际上,对于信息安全问题的担忧和治理早就出现了。1983年,德国立法确立了个人数据信息自决权,并在2008年又扩充了这一权利的内容,以保障个人数据的私密性和完整性以及个人自主决定个人数据的公开和使用。2014年,《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耶-舍恩伯格明确提出"数字遗忘权"的概念,具体指数据主体要求数据控制者删除关涉自己的个人信息,以防止其进一步传播的权利。

  除了信息安全相关概念及理论的深化,人们在法律制度、司法实践以及技术等多个层面的探索也一直在进行。

  法律制度层面,2016年,欧盟颁布将于明年生效的《数据保护通用条例》,其中第17条"被遗忘权"特别指出,当个人数据已和收集处理的目的无关、数据主体不希望其数据被处理或数据控制者已没有正当理由保存该数据时,数据主体可随时要求收集其数据的企业或个人删除其个人数据。该法令对个人信息界定、数据保护力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和增强。

  司法实践层面,互联网公司被要求承担消除数据责任的判例已经存在。谷歌曾收录西班牙人Mario因欠债而被强制拍卖房产的内容。2010年,Mario要求谷歌西班牙分公司删除相关链接遭拒,但Mario一直坚持这一诉求并做出努力。2014年,Mario连同支持Mario的数据保护机构AEPD(Agencia Espa&nTIlde;ola de Protección de Datos,隶属西班牙政府)被谷歌告上法庭。最终,欧盟法院援引欧盟基本权利宪章对尊重私人生活和保护个人数据的规定,裁决谷歌败诉。欧洲公民申请消除个人数据的处理机制也得以建立。

  技术层面,在部分人争论技术引发的个人信息安全、社会伦理等问题时,已经有技术行动派研究"反人脸识别"技术,试图以技术压制技术。俄罗斯科网 Yandex 技术总监 Grigory Bakunov曾表示,受够了被人监视的感觉。他和几名黑客联手开发了一种反人脸辨识的演算法,可以防止人脸辨识软件成功辨认一个人。只要配合特殊的化妆技术,就可以避开软件的辨识。日本东京国立信息研究院教授ISAO ECHIZEN也研发出了世界首款反面部识别的眼镜,通过眼镜上的 11 组近红外环形灯影响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阻止被摄像头的面部识别程序抓取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对数据安全的重视和行动不可矫枉过正、因噎废食。数据隐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引起我们的焦虑,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数据保护得当会产生巨大价值,如交易成本降低、个性化服务等等,可见问题的关键在于"保护得当",也就是度的把握。

  此外,关于隐私,现实中存在多组悖论:观念上对隐私的重视与行为上对隐私的忽视、公开场合对数据的保护重视与私下里数据外泄甚至黑市交易、舆情分析监控与思想自由表达自由、保护隐私与数据挖掘服务公共安全等等。

  显然,准确把握保护数据隐私的度是超出单一学科的重大命题。实现技术发展与数据安全中间的最大公约数,势必要经历一番纠结。更重要的是,解决这一公共问题需要聚集各方专家,促成跨学科交流。也许,在技术、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参与下,发挥各学科优势,有望探究出技术发展与数据安全的平衡点。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