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碰撞传感器工作原理_汽车碰撞传感器原理(图文详解)

碰撞传感器工作原理_汽车碰撞传感器原理(图文详解)

时间:07-24 来源:电子发烧友网 点击:

带作用下,驾驶员上身后倾回到座椅靠背上,汽车前方恢复视野。

  碰撞约120ms后,汽车碰撞产生的动能危害完全解除,车速降低直至为零。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中常用的碰撞传感器一般可以分成滚球式碰撞传感器、滚轴式碰撞传感器、偏心锤式碰撞传感器、水银开关式碰撞传感器、电阻应变计式碰撞传感器、压电效应式碰撞传感器六大类,下文我们会详细介绍这六大类碰撞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碰撞传感器工作原理之滚球式碰撞传感器

  滚球式碰撞传感器又称为偏压磁铁式碰撞传感器,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铁质滚球、永久磁铁、导缸、固定触点和壳体组成。

  两个触电分别与传感器引线端子连接。滚球用来感测减速度大小,在导缸内可以移动或滚动。壳体5上印制有箭头标记,方向与传感器结构有关,有的规定指向汽车前方(如丰田凌志LS400型轿车),有的规定指向汽车后方,因此在安装传感器时,箭头方向必须符合使用说明书规定。

  滚球式碰撞传感器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当传感器处于静止状态时,在永久磁铁作用下,导缸内的滚球被吸向磁铁,两个触点与滚球分离,传感器电路处于断开状态,如图2┊所示。

  当汽车遭受碰撞且减速度达到设定阈值时,滚球产生的惯性力将大于永久磁铁的电磁吸力。滚球在惯性力作用下就会克服磁力沿导缸向两个固定触点运动并将固定触点接通,如图2所示。当传感器用作碰撞传感器信号时,固定触点接通则将碰撞信号输入SRS ECU;当传感器用作碰撞防护传感器时,则将点火器电源接通。

  2、碰撞传感器工作原理之滚轴式碰撞传感器

  滚轴式碰撞传感器的结构如图3所示。


  片状弹簧6一端固定在底座5上,并与传感器的一个引线端子连接,另一端绕在滚轴2上,滚动触点3固定在滚轴部分的片状弹簧上,并可随滚轴一起转动。

  固定在触点4与片状弹簧6绝缘固定在底座5上,并与传感器的另一个引线端子连接。

  当传感器处于静止状态时,滚轴在片状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滚向止动销一端,滚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处于断开状态,如图3所示,传感器电路断开。

  当汽车遭受碰撞且减速度达到设定阈值时,滚轴产生的惯性力将大于片状弹簧的弹力。滚轴在惯性力作用下就会克服弹簧弹力向右滚动,滚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如图3┋所示。当传感器用作碰撞信号传感器时,滚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则将碰撞信号输入SRS ECU;当传感器用作碰撞防护传感器时,则将点火器电源电路接通。

  3、碰撞传感器工作原理之偏心锤式碰撞传感器

  偏心锤式碰撞传感器又称为偏心转子式碰撞传感器。丰田、马自达汽车SRS采用了这种传感器,其结构如图4所示。

  转子总成由偏心锤1、转动触点臂3及转动触点6与13组成,安装在传感器轴18上。偏心锤偏心安装在偏心锤臂上。转动触点臂3与11两端固定有触点6与13,触点随触点臂一起转动。两个固定触点10与16绝缘固定在传感器壳体上,并用导线分别与传感器接线端子7、14连接。

  偏心锤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当传感器处于静止状态时,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偏心锤与挡块保持接触,转子总成处于静止状态,转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断开,如图5所示,传感器电路处于断开。


  当汽车遭受碰撞且减速度达到设定阈值时,偏心锤产生的惯性力矩将大于复位弹簧的弹力力矩,转子总成在惯性力矩作用下克服弹簧力矩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角度,同时带动转动触点臂转动,并使转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如图5┋所示。当传感器用作碰撞信号传感器时,转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则将碰撞信号输入SRS ECU;当传感器用作碰撞防护传感器时,则将点火器电源电路接通。

  4、碰撞传感器工作原理之水银开关式碰撞传感器

  水银开关式碰撞传感器是利用水银具有良好的导电特性而制成的,结果如图6所示,主要由水银、壳体、电极和密封螺塞组成。

  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减速度将使水银产生惯性力。惯性力在水银运动方向上的分力会将水银抛向传感器电极,使两个电极接通,从而接通气囊点火器电路的电源。

  5、碰撞传感器工作原理之电阻应变计式碰撞传感器

德国博世公司研制生产的电阻应变计式碰撞传感器的结构如图7┊所示,主要由电子电路4、电阻应变计5、震动块6、缓冲介质7、和壳体3等组成。电子电路包括稳压与温度补偿电路W、信号处理与放大电路A。应变计的电阻R?、R?、R?、R?制做在硅膜片8上,如图7所示。当膜片产生变形时,应变电阻的阻值就会发生变化。为了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应变电阻一般都连接成桥式电路,并设计有稳压和温度补偿电路,如图7所示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