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Pico投影集成到紧凑型工业应用的设计考量
除了色域外,选择光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包括成本、尺寸、能耗和与所选显示技术的兼容性。 对于这方面的讨论,我们将专注于后者。
颜色与技术
开发人员首先应该考虑目标色域,然后再考虑实现该色域所需的光源,最后考虑光源与投影显示技术之间的兼容性。
2D MEMS和LCD/LCoS设备能够与目前可用的任何光源(LED、激光、灯)结合使用。 因此,每种技术都能实现类似的色域。 区别在于可实现的系统光学效率。 这个问题将在"亮度"部分进行讨论。
扫描镜需要单模激光照明;因此它们能够实现非常大的色域。 但也需考虑散斑的继发效应和激光器的成本。
所需的亮度-多亮才够?
显示器的亮度通常以多种方式量化: 流明和尼特。 流明(坎德拉*球面度)是光通量的SI单位,表示从显示器发出的光的总量。 尼特(坎德拉/ 平方米)是亮度度量(每立体角、每投影源区域的光能),与感知亮度有关。
用户不会从尼特的角度来讨论,但尼特是他们所体验到的: 从显示器区域发射出(或反射)的亮度。 由于投影机制造商通常不控制显示屏,因此他们通常指标明光引擎流明输出。
表1提供了一些尼特参考点。
环境尼特
表1 – 尼特参考点[1]
一旦确定了亮度(尼特)要求,就能够根据以下关系确定所需的屏幕增益和系统光学效率:
屏幕增益是屏幕设计的一个特点。 增益为1的屏幕有两个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是朗伯型,这意味着从所有观看角度来看,亮度似乎都一样。 其次,它没有吸收。 通过减少屏幕吸收和/或重定向更多光到向轴上视角,可增加屏幕增益(这意味着在轴上角度的观众看来,屏幕似乎更亮)。
系统光效率表示从光源输出到最后一个光学元件的输出的传输效率。 对于2D MEMS或LCoS/LCD面板来说,最后一个光学元件可能是投影透镜的一部分。 对于扫描镜,最后一个光学元件可能是反射镜本身。
亮度与技术
屏幕增益与投影技术无关,但组件的光学效率与投影技术密切相关,因为它取决于特定的光引擎设计,而每种技术光引擎设计的架构都完全不同。
在光学效率方面,有4个组件级因素: 反射损耗、吸收损耗、衍射损耗和几何损失。 反射损耗包括在每个光接口反射损失的光,用抗反射涂层几乎能够完全消除反射损耗。
吸收损耗是指被每种光学元件的疏松物质吸收的光,对于常用与投影机中的光学材料来说非常这种损耗非常少。
衍射损耗源自于光波本质,导致光线在遇到边缘和小物体时会转移,其中"小"基于波长阶次。 衍射损耗因技术而异。
几何损耗源自光路上集光率失配。 在投影系统中,最常见的几何损耗是光源与显示面板的集光率失配。 如果光源的集光率大于显示面板的集光率,那么显示面板就无法捕捉光源产生的所有光。
开发人员应尽量选择拥有较高的固有光学效率,并且能够打造元件数量最少、与光源的集光率最匹配的光系统架构的显示技术。
2D MEMS提供最大的灵活性,原因是它们拥有良好的光学效率,并且能够匹配任何光源的集光率。
借助LCD/LCoS,偏振光源(激光)可实现最高的系统光学效率。 也可以使用LED和灯,但是系统光学效率会比较低。
扫描镜需要高度准直的光源,受此限制,它们只能与激光器配套使用。
所需对比度-无名英雄
对比度是闪亮显示器的秘诀,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黑色是最重要的颜色。 显示器能够创造的黑色质量为各种其他强度和颜色设定了的基准。
投影系统黑色亮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显示系统的内在对比度和环境光亮度。 系统设计人员有时能够控制环境光亮度,有时又无法控制(具体取决于应用),而光学系统的内在对比度取决于多个系统因素,其中有些因素是设计人员能够控制的。
量化显示系统的对比度有两种常见方式。 全开/全关(FOFO)对比度方法,该方法先测量全白和全黑的光输出,然后计算对比度。
ANSI对比度方法首先显示ANSI 棋盘(16块的黑色和白色图案),先测量所有白色盒子的亮度,然后测量所有黑色盒子的亮度。 ANSI对比度是指白色亮度的平均值除以黑色亮度的平均值得出的比率。
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两种方法能够得出相同的对比度,但事实并非如此。 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把"对比度"作为"杂散光"的测量指标。 然后,把每种方法看做是从系统的不同部分来测量杂散光。 具体而言,FOFO评估显示面板产生的杂散光,而ANSI则评估光学系统的其余部分所产生的杂散光。
数学运算可带来更深入的洞察。 公式3展示了整体系统对比度(S)、显示面板的内在对比度(P)及光学系统其余部分的内在对比度(K)
投影显示器 相关文章:
- LT3751如何使高压电容器充电变得简单(08-12)
- 三路输出LED驱动器可驱动共阳极LED串(08-17)
- 浪涌抑制器IC简化了危险环境中电子设备的本质安全势垒设计(08-19)
- 严酷的汽车环境要求高性能电源转换(08-17)
- 适用于工业能源采集的技术 (08-10)
- 单片式电池充电器简化太阳能供电设计(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