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射频工程师文库 > RFID图书馆防盗问题研究

RFID图书馆防盗问题研究

时间:01-18 来源: 点击:
4 RFID图书馆的防盗模式

  图书馆原来多采用磁条进行防盗,还有少量图书馆采用主动式EAS标签。图书馆引入RFID技术后使图书馆的防盗系统在方式上有所改变,目前有一部分用户采用单纯RFID标签实现管理-防盗,RFID标签的防盗功能一般通过标签内存储的可擦写安全位来实现。而磁条防盗并未因RFID的出现而退出,一方面是一些图书馆需要延续原有全馆统一的防盗体系格局;另一方面,在社会环境以及RFID防盗效果不太确定的情况下,磁条放到仍然保留了一席之地,与RFID标签(RFID优质标签质保10年获10万次读写)相比,磁条具有相对隐蔽、可永久使用等特点。

  各个RFID供应商的系统设计理念不同,其防盗方式、前端软件也因此不同。RFID图书馆实际应用中的防盗模式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1)磁条防盗;(2)RFID-EAS-TTF安全位检测;(3)RFID标签安全位防盗;(4)数据库状态核对检测防盗;(5)门禁UID检测防盗。

  4.1 磁条防盗

  其体系设计思想是维持原有磁条安全门禁体系不变,加装RFID标签实现自助流通、架区管理。磁条防盗的优势在于隐蔽,寿命长。磁条安全门禁与网络以及系统无关,报警时不提供任何问题馆藏信息,并且门架不能用于RFID的其他检测统计。

  4.2 RFID-EAS-TTF安全位检测

  标签内含有可擦写的EAS安全位,馆藏经过借/还操作后,EAS安全位被写入相应的状态信息,读者持书通过门禁时,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馆藏(标签)主动发送信息给防盗门架,导致报警。其特点是标签采取TTF标签先发言(tag talk first)模式,标签上电后,门禁天线进行标签群体检测,不需要对标签做休眠-唤醒,注意完全阅读标签芯片中用户存储的信息,此方式与磁条检测机理类似,厂家称侦测效率可达95%,其典型例子是PHILIPS公司的I-CODE-Ⅱ芯片。其防盗门禁与网络以及系统无关,报警时不提供任何问题馆藏信息,并且门架不能用于RFID的其他检测统计。

  4.3 RFID标签安全位防盗

  标签内含有可擦写的安全位,馆藏经过借/还操作后,安全位被写入相应的状态信息,读者持书通过门禁时,馆藏(标签)经过防盗门架时做休眠-唤醒逐一阅读甄别,没有办理借阅手续的馆藏(标签)会导致门架报警。按照理论推测,此类系统的检测效率比RFID-EAS-TTF模式要低一点。其防盗门禁与网络以及系统无关,报警时提供(或不提供)任何问题馆藏信息,并且门架可用于RFID的其他检测统计。

  4.4 数据库状态核对检测防盗

  即读者借阅的馆藏在经过防盗门架时要逐一利用数据库来核对已借/未借状态,如果没有办理借阅手续,则报警,该防盗的方法所需步骤最多,且对网络和数据库的依赖最强,所以属于效率较低的防盗方式。其防盗门禁与网络以及系统有关,报警时提供问题馆藏信息,并且门架可用于RFID的其他检测统计。

  4.5 门禁UID检测防盗

  所有馆藏办理借/还手续时,前端RFID系统将其标签UID信息以广播方式经过网络发送给所有的门禁终端数据库(或从中撤消),读者持馆藏通过门禁时,门禁逐一将每件馆藏的UID与门禁库存信息比对,如果发现找不到某件馆藏信息时则报警。其防盗门禁与网络以及系统有关,依赖性较强,报警时提供问题馆藏信息,并且门架可用于RFID的其他检测统计。

  以上五种防盗模式各有特色,具体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来确定。

5 总结

  在传统图书管理模式向RFID技术的转化过渡期,图书馆业和RFID业有必要加强相互沟通,了解彼此的需要和新技术的特点,以缩短过渡期。并且,应该根据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图书馆的防盗模式,从而选择好的防盗设备,来保证图书馆的防盗功能得以实现,并实现图书馆的平稳过渡。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