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微波射频 > 射频工程师文库 > 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

时间:03-14 来源:RFID世界网 点击:

RFID 以其技术优势在交通、物流等许多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图书馆领域, 目前已有美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图书馆采用了这项技术。在我国图 书馆领域中, 射频技术还未广泛应用, 其应用仅限于射频卡的使用。图书馆使用射频卡标识读者身份, 并与管理软件相配合, 实现电子阅览室的"无人管 理"和自动计费, 但对图书资料的标识依然使用条形码。如果使用射频技术, 采用电子标签标识图书, 则可以解决由于条码技术自身局限性在图书馆工作中出 现的问题。

  1 RFID 技术对图书馆工作的作用

  1)简化工作程序, 降低图书丢失率目前图书馆工作中, 用条形码 标识图书资料, 同时为防止图书的丢失, 需在图书上粘贴磁条, 如果使用电子标签, 则可不必粘贴磁条, 省去一道图书加工工序, 在流通工作中也可省 去充磁、消磁工作。电子标签不仅存储图书资料的标识信息, 也可包含安全信息, 经过正常借阅图书的标签安全信息可自动写为正常状态, 否则为另一种状 态,当阅读器在特定的出口处检测到非借阅状态的图书时,RFID 系统就自动报警。

  2)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条码必须在一定距离且没有遮挡 的情况下, 通过条码阅读器读入数据, 清点图书时, 需要逐册一一扫描。电子标签则是通过无线电波传递信号, 并可一次读取数个记录, 能极大提高清点 效率。因RFID 系统可同时处理多个标签, 可减少或避免在借阅高峰时读者的等候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条码技术会由于条码、条码读写器的质 量问题产生误读或拒读, 使用电子标签, 识别准确率会大大提高。对于乱架的图书只要附有电子标签, 在RFID阅读器覆盖的区域能够非常容易地找 到, 并由馆员将其归位。

  3)使用射频识别技术, 图书馆的一些场馆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架"在特定的区域, 使用专用设备, 读 者可以自行借书还书; 读者还可以使用一卡通系统, 选择RFID 结帐, 即由系统自动扣除超期、丢失图书罚款等。此外, 装有RFID 读写器的智能 书架, 随着图书流通, 会自动显示图书的流通情况, 帮助馆员进一步了解图书的使用情况。

  2 图书馆使用RFID 所面临的问题

1) 成本问题射频识别系统的成本是制约其推广应用的首要因素。当前电子标签的价格还较高, 无源和有源电子标签的价格分别在30 美分和1 美元左 右, 这对于拥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册图书的图书馆来说就显得过于昂贵了。另外射频阅读器的价格大都在1 000美元以上, 而一个一般规模的图书馆就需要 安装多台, 使用射频识别系统的费用偏高。

  2 )标准化问题到目前为止, 包括ISO (国际标准组织) 和CEN (欧洲标准委员 会) 在内的10 多个国家或国际机构颁发了有关RFID 的技术标准, 彼此并不完全兼容。在物流领域, RFID技术存在两种编码体系---日本 UID 标准和欧美的EPC 标准, 这两个标准使用的无线频段、信息位数和应用领域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由于RFID 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技 术标准及行业使用规范, 各个厂家推出的RFID 产品互不兼容, 这对RFID 产品互通和发展以及在图书馆的应用造成了极大阻碍。

   3 )电子标签的编码与现有图书资料的条码编码的兼容问题由于对图书资料的编码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使用条码标识图书资料时, 各图书馆根据各自的情况制 定不同的编号方法。使用电子标签标识图书资料, 电子标签的编码是否兼容原有图书资料的编码也是RFID 在图书馆应用的一个问题。

   4 )个人隐私权问题这是RFID 技术所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由于RFID识别的信息媒介是电磁波, 携带着嵌有电子标签图书的读者有遭到追踪的潜在 威胁, 所以在图书流通领域使用RFID有可能涉及个人隐私权遭受侵害问题, 图书馆应用RFID 技术也必须考虑此类问题,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三 结束语

  随着新的制造技术的使用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电子标签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其价格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极大地降低, 无源电子标 签的价格有望下降到5~10 美分, 该价格是多数图书馆所能承受的。同样的原因, 阅读器及其他硬件设备的价格也会大幅下降。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 心"将与众多成员企业共同制订一个统一的、类似于Inter2net 的开放技术标准, 在现有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 实现商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有 望顺利地解决标准化这一难题。尽管射频技术在图书馆广泛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不断成熟的RFID 技术, 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以及走向统一的技术标 准, 将推动RFID 发展。RFID 技术应用于图书馆领域, 将会给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带来变革。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