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技术必备之V2X应用分析
V2X是物联网在车辆驾驶情景中的重要应用,安全防护是该阶段主要应用
V2X带来超距离的神眼,是自动驾驶必要技术和智慧交通的重要一环。V2X是V2V(VehicletoVehicle车车通讯)、V2I(VehicletoInstrucTIon车路通讯)、V2P(VehicletoPedestrian)等统称,通过V2X可以获得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从而带来远距离环境信号。
下图:V2X将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相连接
主动安全:利用V2X车联网,车辆可以获取周围环境的未知参数以及附近车辆的运行状态,然后车载端主动安全算法将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并按照优先级对信息进行分类,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景进行预警,紧急情况下可以利用车辆执行端对车辆进行控制从而规避风险。
下图:高速公路危险警示
超距视频传输:通过在行人聚集区域安装摄像头,通过路测节点出到车载节点提醒路过车辆。这样在驾驶员临近事故高发区域尽早了解前方状况,采用合适车速,提升出行安全性。
下图:超距视频传输
交通信号传输:目前驾驶员只能通过目视获得交通标识,这样不仅增加驾驶员的负担,而且由于发现标识到采取行动的时间间隔较短,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或交通违章。借助V2X车联网,可以将道路限速、限行、信号灯等指令传输到车载终端,车载终端根据信息对驾驶员进行提醒或通过执行端,对车辆进行辅助驾驶。
下图:交通信号传输
提升行驶安全&降低运营成本,相比于乘用车,商用车对V2X车联网需求更高
商用车不仅需要提升驾驶的安全性,也需要兼顾运营效率。而V2X技术既可以作为ADAS功能模块,可以降低商用车的事故率;亦可以通过有效建立智能车队,构建队形,规划路径,降低油耗,提升营运效率。目前,德国相关公司已开展商用车V2X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下图:V2X车联网应用于智慧车队构建
(2)V2X弥补单车智能软肋,自动驾驶必需品
无人驾驶的实现方式有两种:1)车辆本身实现高度智能化能应变各种的环境条件。2)车与车、车与交通的联网,通过智慧交通规划实现无人驾驶。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V2X(广义车联网)是两条路径的实现基础。
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使用传感器技术时得汽车本身具备感知能力,通过算法对不同路况的分析决策实现自动驾驶。配备足够数量的ADAS系统已经能实现高度的自动驾驶,德尔福等公司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车联网:V2V(车车通讯)、V2I(车与基础设施通讯)的加入是车与车之间的协作更加有效,对道路的通讯能及时了解交通信号灯等变化做出反应。车际网能车辆了解附近的位置信息和速度信息以及道路的交通状况。这样减少了车辆自身对周边环境的感知。
左图:ADAS系统实现车本身的自动驾驶 右图:V2X实现车与车、车与道路的通讯
特斯拉事故暴露单车智能短板,V2X是无人驾驶阶段的必要支撑
特斯拉Autopilot事故,带来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重大思考。6月30日一辆特斯拉ModelS使用Autopilot功能因为无法识别前方的白色货车导致相撞,引发首起特斯拉Autopilot的车主死亡事故。特斯拉实现Autopilot功能主要通过摄像头以及毫米波雷达来进行前方环境感知。在这个案例中摄像头因为无法识别前方白色卡车,毫米波雷达安装又过于下方无法探知前方物体,最终发生惨剧。此次事件在业界中对自动驾驶技术进行深重的反思,究竟要用什么技术才能真正保证完全的安全?
下图:发生事故的交通路况
究其根本,自主式单车智能在自动驾驶阶段安全保障不足,网联式协同自动驾驶引入迫在眉睫。控制模式由于缺少与外界的交互,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每辆车都是一个信息孤岛。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当缺乏传感器探测范围外的交通数据支持,会极大增加了自动驾驶的风险性。另外,因为缺少车载传感器的失效防患机制,整车厂必须确保感知端万无一失,否则可能会面临车毁人亡的风险。随着自动驾驶单一功能的逐渐完善,若基于单车智能的自主式控制无法向基于车联网的协同式控制升级,安全问题依然很难有效保障,这也是目前自动驾驶面临的最大瓶颈。协同式控制会极大提升无人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例如1)当车辆要变道时,可以通过V2V获取周围车辆的位置信息;2)当车辆要经过十字路口时,汽车可以通过V2I预先收到这个路口红绿灯接下来的变化情况。因此,为了实现自动驾驶由自主式控制向协同式控制跃迁、提升行驶安全性,发展基于V2X的车联网已成为当务之急。
下图:各种传感器优劣势分析
(3)V2X搭建终极目标,智慧交通下的零事故
- ST与Autotalks合力开发V2X测距解决方案(04-30)
- 自动驾驶技术到底什么时候能成熟?(09-12)
- 国内车联网现状解析 如何保证安全?(10-09)
- 这几个v2x技术方案告诉您 如何强占车联网市场先机(02-13)
- 一文了解恩智浦(NXP)的V2X应用方案及技术平台(02-09)
- V2X安全警示系统解决方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