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深入解析:电容屏和电阻屏的博弈,谁将赢得未来智能终端

深入解析:电容屏和电阻屏的博弈,谁将赢得未来智能终端

时间:09-09 来源:电子发烧友网 点击: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使用手机而且大部分人都使用的是智能手机,那么大家有没有关注过你使用的手机屏幕是什么屏呢?其实现在最流行的是两种,电容屏和电阻屏。电容屏和电阻屏的区别是什么呢?

  电容屏

  电容式触控屏可以简单地看成是由四层复合屏构成的屏体:最外层是玻璃保护层,接着是导电层,第三层是不导电的玻璃屏,最内的第四层也是导电层。最内导电层是屏蔽层,起到屏蔽内部电气信号的作用,中间的导电层是整个触控屏的关键部分,四个角或四条边上有直接的引线,负责触控点位置的检测。


  电阻屏

  俗称"软屏",多用于Windows Mobile系统的手机;电容触屏俗称"硬屏",如iPhone和G1等机器采用这种屏质的。

  电阻触屏和电容触屏对比

  一、室内可视效果

  两者通常很好。

  二、触摸敏感度

  1、电阻触屏:需用压力使屏幕各层发生接触,可以使用手指(哪怕带上手套),指甲,触笔等进行操作。支持触笔在亚洲市场很重要,手势和文字识别在哪里都被看重。

  2、电容触屏:来自带电的手指表层最细微的接触也能激活屏幕下方的电容感应系统。非生命物体、指甲、手套无效。手写识别较为困难。

  三、精度

  1、电阻触屏:精度至少达到单个显示像素,用触笔时能看出来。便于手写识别,有助于在使用小控制元素的界面下进行操作。

  2、电容触屏:理论精度可以达到几个像素,但实际上会受手指接触面积限制。以至于用户难以精确点击小于1cm2的目标。

  四、成本

  1、电阻触屏:很低廉。

  2、电容触屏:不同厂商的电容屏价格比电阻屏贵10%到50%。这点额外成本对旗舰级产品无所谓,但可能会让中等价位手机望而却步。

  五、多点触摸可行性

  1、电阻触屏:不可能,除非重组电阻屏与机器的电路连接。

  2、电容触屏:取决于实现方式以及软件,已在G1的技术演示以及iPhone上实现。G1的1.7T版本已经可以实现浏览器的多点触摸特性。

  六、抗损性

  1、电阻触屏:电阻屏的根本特性决定了它的顶部是柔软的,需要能够按下去。这使得屏幕非常容易产生划痕。电阻屏需要保护膜以及相对更频繁的校准。有利的方面是,使用塑料层的电阻触屏设备总体上更不易损,更不容易摔坏。

  2、电容触屏:外层可以使用玻璃。这样虽然不至于坚不可摧,而且有可能在严重冲击下碎裂,但玻璃应对日常碰擦和污迹更好。
  七、清洁

  1、电阻触屏:由于可以使用触笔或指甲进行操作,更不容易在屏幕上留下指纹、油渍和细菌。

  2、电容触屏:要用整个手指进行触摸,但玻璃外层更容易清洁。

  八、环境适应性

  1、电阻触屏:具体数值不得而知。但有证据表明使用电阻屏的Nokia 5800可以在-15°C至+45°C的温度下正常工作,对湿度也没什么要求。

  2、电容触屏:典型的操作温度在0°至35°之间,需要至少5%的湿度(工作原理所限)。

  九、阳光下可视效果

  1、电阻触屏:通常很糟,额外的屏幕层面反射了大量阳光。

  工作原理

  电阻触摸屏:由多层透明导电板构成,两层用于识别触碰信号的透明金属导电层可以识别来自于手写笔、指甲、以及任何硬物的压力信号;正常情况下两层透明金属导电层处于相互绝缘状态,当手写笔等硬物触碰到屏幕表面时,第一层金属导电层发生形变,与第二层金属导电层接触,此时两层金属导电层之间形成通路,又由于两层金属导电层之间存在电阻,恒定电压(5V)从两层金属导电层之间流过时就会被降压,根据这一特性,触屏电路可以通过这个被降压后获得电压数值换算出压力来自于哪个坐标,从而实现触摸屏的定位;

  电容触摸屏:人的身体、触碰屏幕的手指顶端和屏幕表面会自然形成一个耦合电容,耦合电容能够有效的传达来自于身体的高频电流信号,利用生物电流的特性,分布在屏幕四角的电极能够接收来自于通过手指指尖传导的人体高频电流信号,又因为触点位置的不同,四个角上的电极所接受到的电流强度也不一样,通过比较运算也能得出触碰点的坐标,从而实现屏幕定位

  精度与灵敏度

  电阻屏:相比电容屏,电阻屏的精度要高很多,两层透明金属导电层之间要形成通路产生电流,仅仅需要来自于一个极小的像素点的压力,所以电阻屏的屏幕定位非常的精确,甚至可以精确到屏幕上的其中一个像素点;但电阻屏定位需要足够的压力才能实现,所以不均匀的触碰屏幕可能导致识别中断,相比电容屏灵敏度要差很多;

电容屏:由于生物电流分布于手指顶端的面上,所以输入电流并非固定于某一点,而是在一个面上,导致电容屏在输入必须占用好几个像素点,同时手指与屏幕并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