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硬件工程师文库 > 汽车油耗标识项目与基本常识

汽车油耗标识项目与基本常识

时间:07-09 来源:互联网 点击:

  车主是一种复杂的动物

  在2014年4月,霍尼韦尔(Honeywell,汽车涡轮增压技术开发商)在中国对部分车主进行了一项网络调查[1]。在3300位受调查的车主中,排名前三位的车主"烦心事"分别为:油耗高、加油次数多和发动机不给力。受试者中,八成车主希望燃油效率能在不牺牲发动机性能的前提下提高10%-30%。

  图1. 车主是一种复杂的动物(霍尼韦尔调查)

  这里提到的"油耗"或者"燃油效率",指的是汽车的一种燃油经济性指标。简单来说,就是在正常行驶情况下,一升油可以跑多少公里;或者每跑一百公里,需要消耗多少升油。前者值越大,后者值越小,那么汽车的燃油效率就越高,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越"省油"。

  什么车最"省油"?

  "掉一下"书袋先。根据百度百科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定义,该指标与发动机的特性、汽车的自重、车速以及各种行驶中的阻力、传动系的效率以及减速比等因素有关[2]。正因为复杂,普通消费者难以通过数字来对汽车是否省油进行评估,而是形成了诸如"日本车省油""SUV费油"等一些定性的判断。然而买车的真实情况是,你最终会在几个"看起来"及其相近的选择中进行抉择。即便一定要选SUV,更省油的那款还是有它的魅力的。

  正因为如此,许多汽车销售商都打着"省油"的旗号,宣传自己的产品。这一"广告性质"的信息可信度有多高呢?霍尼韦尔的调查数据显示,车主的总体油耗满意度是33% (三年以上车主)。面对这一"不对称"信息,政府部门的介入或许会有帮助。

  除了提供正确的信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政策制定者们也同样关心汽车油耗。由于油耗和主要温室气体CO2的排放直接相关(同等质量的油品,汽车行驶单位距离的油耗越高,那么相应燃烧产生的CO2量也会越多),在不减少消费者行驶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燃油的消耗量,使得低油耗的汽车更受政策制定者推崇。这一点与消费者的"省油"需求不谋而合。

  为了引导消费者在购车时能更简单方便地将复杂的燃油效率数据纳入考虑范围,全世界的政策制定者开始了一项简单却高效的工作:设计汽车油耗标识。

  全世界的汽车油耗标识

  汽车油耗标识就是一张展示汽车燃油经济性数据的贴纸。一般来说,这张贴纸由国家相关部门统一制作发放,在汽车出厂前贴在车身上显眼的位置。贴纸上的信息各国各异,有的以文字为主,有的以图片和数字为主。

  2015年,应亚太经合组织(APEC)邀请,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发布了一份各国(12个 APEC成员经济体和5和非APEC经济体)汽车油耗标识项目的综合报告。报告在列举各国已经施行或者将要施行的汽车油耗标识项目的基础上,对最佳实践进行了归纳并对这些项目进行了整体评估。

  报告中指出,油耗标识项目的设计目标有:

  · 改善消费者的知情权

  · 推动清洁能源汽车的社会认知度

  · 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改善国家能源结构

  · 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 减少CO2排放

  · 推动替代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美国的油耗标识被认为在很多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国家。从图2中,我们可以快速明确地了解到汽车的:(1)在三种行驶状况下(市区、高速路和其他混合路段)的油耗数据(以左上图为例,"26,22,32",单位为英里/加仑);(2)驾驶该汽车一年的估计总燃油花费 (以左上图为例,"$2150");(3)和新车的平均油耗水平相比,驾驶该汽车在5年里可以省下的燃油花费(以左上图为例,"$1850");以及(4)一个大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等级(以左上图为例,"7",1-10共10个等级,等级越高,温室气体排放率相对越低)。

  从图2的四种车型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驾驶电动车会十分"划算"。图2中右下方的替代能源类汽车,即便油耗数据并不高,但燃油使用成本优势依然十分明显(主要优于天然气在美国的价格相比汽油要低得多)。

  图2 美国汽车油耗标识 来源:ICCT报告

  左上:汽油车左下:电动车右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右下:压缩天然气动力车

  读到这里,有人会困惑:电动汽车不烧油,哪里来的"油耗"数据呢?为了将电动车和其他使用替代能源作为动力的汽车纳入到同一衡量标准之下,美国采用了一种换算方法,将电能消耗数据转化成"每加仑燃油当量能行驶的英里数"。拿图2中左上的汽油车和左下的电动车为例,一加仑的汽油中包含的能量可以让该车行驶约 26英里,而含同样能量值的电能,能让该车行驶约99英里。虽然这一数值的准确度不够高(对于混合动力车来说尤其如此,因为电能/汽油使用比和司机的驾驶习惯非常相关),但是它提供给消费者十分直观的比较。

前文提到的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