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巨头纷纷布局,抢夺V2X芯片市场!
车联网的本质就是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通过整合车、路、人各种信息,为车载驾驶提供服务。近几年,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使得汽车逐步由机械式向电子式方向迈进,让大部分汽车接入一个开放的网络,自由交换交通、天气、行人等信息,并提供实时的信息互动、支付等等。未来会形成是这样的应用场景:汽车将涵盖导航、远程呼叫、紧急救援、防盗跟踪、道路救援、电话、资讯娱乐、下载应用等多项功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当然,"让车连接起来"比"让车上的人联上网"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更切合"车联网"的要义。如果说将人连接起来的互联网引发了一次巨大的技术革命,那么车联网所代表的,就是可能具有更大颠覆力的"物联网"的一个缩影,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将是难以想象的。
"点+通道+云"构建车联网生态
那么如何构建完整的车联网生态系统呢?架构主要可分为端点、通道及平台三大部分。主要功能如下:
端点其中之一自然是存在于各式车辆中,专责收集车辆的各种信息、行车状态及周遭环境,是具备感知器的通讯终端;
通道则是负责解决与车辆相关的其他网络间互联互通的系统,与车辆相关的网络包含了车对车(V2V)、车对路(V2R)、车对网(V2I)及车对人(V2H)等;
云系统则是负责交换各种车辆相关信息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何与车辆有关的信息都可以彼此传递,例如物流信息、客货运信息、车辆管理、保险与紧急救援,甚至于生产商或租赁商的信息也可以在此处交换,成为既能够提供中央控制能力,也能整合所有相关信息,建构生态系统的庞大信息云。
不难发现,要想建立完整的车联网生态,首先必须完善智能化车内系统。未来的车内系统,不再是个别系统单打独斗的状态,而是可透过中央控管系统,提供更全面的整合。例如自动紧急煞车系统便可协助驾驶者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以最短时间煞停车辆,避免驾驶人受到损伤。
车内信息系统的全面普及是车联网发展的重要步骤,当大多数车辆都已经搭配可连网的车内信息系统后,才能够将信息透过共通的网络界接共享可公开的信息,并进一步建构车对车(V2V)的环境。以目前来说,V2V或车联网所需的关键技术业已成熟,无论是3G/4G网络联机、近端的蓝牙或是NFC,都能够提供并建立良好且顺畅的通讯管道,但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传递数据,同时与其他不特定的邻近车辆沟通,或许这就需要仰赖在P2P网络上的开发经验。
V2X芯片是未来竞争焦点
以"车对外界"信息交换为主要功能的V2X技术正在成为车联网的新亮点,是继信息娱乐之后,推动汽车网络组建的新应用。据市场研究机构IHS报告显示,到2017年全球车间通讯系统产品销售量将达70万套,2020年数量将成长至560万套,到2025年更预估突破5500万套,这些车间通讯系统产品的主要市场。
那么V2X该如何理解?百度的定义是,搭配了该系统的车型,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能够通过对实时交通信息的分析,自动选择路况最佳的行驶路线,从而大大缓解交通堵塞。除此之外,通过使用车载传感器和摄像系统,还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做出迅速调整,从而实现"零交通事故"。
随之带来的芯片颗数也将大增,预计到2020年,每一辆汽车使用到1000颗芯片,车用芯片自然成为移动芯片商逐鹿的新战场。为争夺车联网芯片市场,Autotalks、意法半导体、恩智浦、博通等芯片大厂大力布局,重点集中于连接技术和智能系统。
V2X芯片供应商Autotalks CEO NirSasson介绍,"车对车(V2V)"信息交换技术与"车对基础设施(V2I)"的技术统称为V2X技术,即"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是汽车物联网技术的一部分。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和传感技术的相互配合,实现在信息平台上对车内、车路、车间、车外、人车等信息的提取和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提供交通、安全、管理以及娱乐等综合性服务。这是未来车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
如图,打红星的地方基本都是可以大有可为之处。
意法半导体大中华暨南亚区APG市场及应用部总监莫尔立表示: "一些主流汽车厂商已经宣布将会在未来的车型上安装V2X模组。我们坚信V2X技术将是车联网的重要组成,甚至在自动驾驶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ST是一个半导体供应商,拥有汽车电子领域的核心半导体技术,特别是半导体生产和质量管控方面的丰富经验。未来我们也会针对整个大众市场,推出一些V2X的整体方案。"
恩智浦全球汽车产品市场高级副总裁费尔曼表示:"V2X技术是基于 IEEE802.11p标准开发的,使得汽车间能相互通信,同时汽车也能与周围的智能
- ST与Autotalks合力开发V2X测距解决方案(04-30)
- 自动驾驶技术到底什么时候能成熟?(09-12)
- 国内车联网现状解析 如何保证安全?(10-09)
- 这几个v2x技术方案告诉您 如何强占车联网市场先机(02-13)
- 一文了解恩智浦(NXP)的V2X应用方案及技术平台(02-09)
- V2X安全警示系统解决方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