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在医疗应用上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正转上去以后,上面的主任说这种病你转上来干吗,我告诉你怎么回事,把药换了就行。所以这就是一个远程咨询,首先上面的主任跟患者进行交流,什么情况,以后要注意什么,然后跟全科医生讲,该用什么药,三方5分钟之内就可以把问题解决。这一方面实现了社区医生的学习,另一方面也省去了患者转诊带来的诸多不便,如果这种方式可以推而广之,全国实现,可以节省三甲医院大量的医疗资源。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康复护理机器人中有一类叫外骨骼可穿戴机器人。中国每年有300万人中风,这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如果要到医院去做康复理疗,每个人至少要带一个家属,但通过这样的外骨骼可穿戴机器人,就可以实现自理,对于残疾人而言,依然适用。
再比如护理机器人,可能有人会想到陪老年人聊天、情感看护、喂饭等,但其实目前一些护理机器人功能很单一,但却很好的解决了实际问题,比如病人移动、老年人起夜去洗手间等。日本松下曾做过一个市场调研,未来五年,该类型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会扩大十倍。
关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典范,相比第三代,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除了操作软件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安全性也更好。国内也有很多企业准备进行这块的研发。但我认为不需要做,或者说是过时的,因为第六代、第七代机器人不是这样的,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功能太多,可以满足妇产科、泌尿外科、普外科等多个科室的手术,但如果一个医院只购置一台,那么到底哪个科室先用,谁用,可能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第二、因为功能太多,相应的造价就很贵。目前国内大概是2000多万人民币,美国大概是200万美元左右,还有维持费,17万美元,大概100万人民币/年。
第三、达芬奇公司可以通过其手术机器人和3D模拟机不断获得最新医生的操作数据和问题,并实现改进,作为后来者很难跟上其研发的脚步。
这就提示我们首先要解决差异性。我认为微创手术的差异性是专科化、专项化,甚至专手术。骨科做什么,神经外科做什么,普外科、妇产科以及泌尿外科做什么,所有都可以单独做,可以单独设置一个专门的手术中心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将来的趋势,真正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应该是分拆式的,而不是结合在一起,因为原理是相同,都是建立在一个平台上的,只需要满足单独的功能即可,这样手术机器人的价格就也可以降下来,病人的看病成本也可以降下来。
未来的微创手术机器人应该是功能分明,突出细分化应用,按照手术流程可大到机体外科手术、小到简单伤口缝合,将突破达芬奇机器人垄断的局面,包括蛇形单臂机器人、手术定位和导航机器人、直到更强大的人工智能DIY医用机器人平台和智能化OR系统。
关于3D模拟机
对于医生而言,微创手术机器人最大的问题是学习和掌握熟练的操作,这就必不可少的需要进行3D模拟训练,正如飞行员在真正上飞机之前要进行模拟飞行训练。
3D模拟机应可以实现老师手术录制的转化,当老师做完一台手术后,其录制视频可以通过转化成为3D模拟机的一个课件,教程,学生可以通过比对模拟来实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提高。同时通过模拟机,我们可以收集医生在实践中可能犯的错误,从而实现改进。
关于特种功能微型机器人
一个方向是诊断机器人,比如做直肠活检,目前的方法夹子夹在上面是很不舒服的,但通过微型机器人却可以减轻或取代这样的痛苦。
医用机器人发展的障碍
有些人认为机器人发展的障碍是传感器问题,智能问题,我认为以下两个问题如果无法解决,机器人产业也无法发展起来。
第一是无线通讯技术,目前我们用的是WiFi,其传输速度和稳定性无法解决医疗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一种方案是借助照明光源打造LiFi,只要有灯光就可以,网络上传下载速度可以达到1GB/秒,这应该有可能弥补和解决机器人的动力源和网络问题。
第二个技术是全谱相机,机器人可以借助它实现可见光、红外线到紫外线全光谱视觉的覆盖。
3米之外即远程
这是去年西非埃博拉,家属不幸被传染,小孩被医疗隔离,通过远程医疗机器人可以减少医护人员被感染和死亡的风险。再比如,今年在北京传染病医院的观察室也使用了这样的机器人。
- ADI模拟前端芯片AD8232新应用_远程心电监测仪(11-09)
- 移动医疗大行其道,专业医疗平板路在何方?(02-28)
- 基于GPRS的远程医疗系统终端的设计与实现(03-09)
- 基于B/S模式的远程医疗实时会诊方案(03-09)
- 基于GS1011的无线远程医疗监控系统的研究(03-28)
- 大联大控股凯悌推出远程医疗看护解决方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