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标准化中的问题与建议
RFID 相关文章:1.RFID物理特性
在RFID物理特性方面.与现有大多数标准不同的是.应该规定的频谱要求是一个复合的范围而不是单一的频点.这可以增加卷标的灵活性.降低其生产成本。同时读取器可以使用频率扫描的方式进行工作,提高频率方面的兼容性。在电磁强度方面.可以采用分级的方式规定不同用途的RFID的最大与最小电磁强度要求.把它作为一个发射机来看待。作为零售业使用的RFID与作为动物追踪应用的RFID可使用不同频率和不同的电磁强度。主动式RFID的电源要求、传输距离与其应用分级相适应。在机械特性方面.要求在一定范围的温度、湿度、光电环境、辐射环境下RFID的可靠性.抗弯曲、抗变形、抗摩擦的能力和耐水、热、轻度酸碱的性能.还有抗突发式机械挤压与碰撞的要求。这些要求针对不同的应用.重点侧重于适应各自的应用环境,并在信息结构中留下分级应用要求的说明性代码。
2.RFID的测试内容
RFID的测试要求可以单独作为标准的附件或正文的一节存在,这部分内容应该对应分级模式按"必要"与"可选择要求"的参数来执行。在硬件测试的基础上.应对其所有功能进行检查.重点是接口参数、传输协议。接口参数对天线的性能按分级模式要求.对读取器接收前端匹配特性作分级要求,在接口参数中.与软件接口的兼容性应当作重要测试.保证读取器硬件可以在多种服务软件平台下工作,当然对软件的要求是可以在多种硬件平台上正常运行。对传输协议的检验.重点针对纠错与防"碰撞(多个卷标的信号同时到达接收端.导致无法分辨出需要的信息源)"能力进行测试。对"碰撞"的处理.可以采用扫描启动或相关检测的技术.通过一定的算法结合标准规定的体制来共同完成.提高识别的效率。另外.对被动式RFID建议采用同时多通道接收与处理的技术.对主动式RFID采用扫描接收与处理的技术,或者根据读取数据的目的.选择读取器工作的方式。
3.RFID的传输协议
在传输协议部分,应该确定分级应用的体制.在构建信息结构时.可以借鉴"条形码"的经验.区分RFID的国家或地区代码、行业或商品的应用种类代码、分级要求代码、纠错段、读写操作种类与记录、分级数据内容、保密措施结构、权限设置、厂商信息等.同时对信息重发模式进行规范。多种操作行为控制(写入、覆盖、自毁、可重启式自毁或锁定等)与高级标准版本兼容信息.用于帮助读取器进行兼容处理。文件格式应该容许多种格式由软件来处理.字符集应选用通用信息字符集.与现有I T行业或计算机操作系统所用字符集相同。对加密与安全的考虑.主要从软件数据加解密体制和权限验证来考虑.特别对批量改写的权限进行严格审查.在主控系统中应保留原有数据一段时间。这些要求由软件与应用商来协商决定。分级模式按从上到下的顺序逐级兼容.应用不同.成本不同.要求不同.价格也不同。
硬件扩展主要指读取器,采用插卡式或模块式集成.来保证硬件的各个功能模块部分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替换或升级.甚至直接与电脑进行数据传输.可以是无线(红外或蓝牙)连接.也可以是有线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