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应用设计 > 消费类电子 > 产业联盟与创新

产业联盟与创新

时间:08-17 来源: 点击:

文/马骏

企业创新是指企业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创造更多市场价值的过程。创新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新技术或新方法,包括新的设计、新的工艺、新的组织、新的业务或管理流程、新的产品、新的服务等等。二是要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即利用新技术或新方法后令市场价值增加。

创新的外部性

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创新的外部性来自技术的外部性和市场的外部性两个方面。

技术的外部性来自技术的溢出效应。技术创新的溢出渠道主要有技术许可、专利技术的公开、公开出版物与技术会议、与创新企业雇员的交谈、雇佣创新企业的雇员、产品逆向工程等。技术溢出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正效应指的是:由于技术的溢出,获得溢出好处的企业减少了创新的成本,或者提高了效率,或者扩大了市场,从而导致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负效应指的是:由于技术的溢出,创新者得不到全部的创新收益,创新者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对于无偿获得溢出好处的企业而言,等待其它企业的创新可以减少创新的成本,从而抑制了企业主动创新的积极性。

市场的外部性指创新活动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外部性问题,它主要来自于市场启动成本、产业链配套、需求方规模经济等三个方面。首先,有些创新需要投入巨大的市场启动成本。市场启动成本包括用户的培养成本和市场规则的建立成本。率先开拓市场的创新企业必须支付较多的市场启动成本,跟随企业则可以支付较少的市场启动成本。如果市场启动成本巨大,很多企业就会选择市场跟随,企业创新的动机受到抑制。

其次,产业链配套是创新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产业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全球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趋势是产业的全球布局和产业集群现象日益显著。创新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常常取决于产业链的配套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取决于上下游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还需要足够多的竞争者以吸引用户采购。因此,很多情况下,创新需要打造产业链,单个企业的单一产品很难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第三,需求方规模经济是创新特别是信息产业创新的一个突出问题。信息产业产品具有很强的需求方规模经济性,或者网络外部性,即用户的福利随着用户数量增加而增加。需求方规模经济容易导致"赢者通吃"局面,技术标准成为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信息产业中产生了很多相互竞争的技术发明,但是最终只有少数技术发明得到市场认同。市场接受的技术发明一般符合事前的技术标准,或者在技术标准的竞争中胜出成为事实标准。

由于创新外部性的存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抑制。消除创新的外部性,可以释放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创新外部性的内部化主要有专利制度、政府鼓励和产业联盟三条主要途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机制来消除或减少创新的外部性问题。三种手段各有利弊,适用范围也不同。促进创新应该三者并用,互相补充。产业联盟是从组织上将外部性内部化。

产业联盟的好处是显著的,如受益者和投入者具有一致性,联盟保持了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的创新性质。产业联盟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联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定的成本,联盟的适用范围也存在限制。值得指出的是,政府鼓励政策和产业技术联盟联系十分紧密:政府对解决产业共性问题一般倾向于支持产业联盟而不是单个企业。支持产业联盟可以集中资源,有利于促进产业内企业公平竞争。追赶型国家政府更加重视产业技术联盟,因为本国企业创新资源少、能力弱。

我国企业创新的条件

我国企业创新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我国企业创新实力比较弱。以创新的典型产业通信制造业为例:国外领先企业的销售规模一般达到数千亿元,国内领先企业只能达到数百亿元;国外领先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达到数百亿元,国内企业只有数十亿元;国外企业积累了数十年的知识产权,坚持实行下一代研发为主。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积累很少,主要以当前产品研发为主;国外企业主导了全球市场和全球技术标准的制定,国内企业以跟随发展为主。

第二,我国企业创新的环境条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国内要素市场还不发达,支持创新的资本市场不完善。国内的基础研究和竞争前研究也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国内企业在本土市场面临国外企业的直接竞争,同时也存在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机会。但是,后者需要国内企业采取开放式创新模式,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