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舆论不要捧杀中国芯,且看国产CPU处于何种地位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产高精尖技术产业的果实不断涌现,许多我们父辈想都不敢想的成就一一实现,这既是科研人员不断进取的结果,更是整个国家社会整合能力、综合能力提升的体现。就在不久之前,国产"大飞机"(干线客机)C919成功首飞,就是这种景象的真实例证。
21世纪中国产业的进步是多角度的,并非所有产业都能迅速获得大部分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就像前文提到的C919,在首飞之前,一直处在很强的争议漩涡之中。与之类似地,国产通用处理器产业的舆论声音也很嘈杂,甚至面临更加混乱的局面。我们今天想要简单评议一下国产CPU的一些舆论现象。
国产CPU的应用领域既涵盖了嵌入式设备、服务器设备等专业领域,也同时面对消费级民用市场。由于服务对象和应用领域的巨大分歧,不同类型的国产CPU在国人"心中"存在感大小相去甚远,如专门针对服务器的飞腾、申威等,不说默默无闻,也很少显赫于报端。对于这种旨在服务专业领域,甚至拥有军方资历的CPU品牌,普通国人是并不关注的,他们本身就与大众有着相当的距离,也应当如此。
真正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无一不是不仅仅满足于专业领域,旨在在消费级市场上闯出一番天地的选手,比如我们十几年如一日在新闻中能够看到的龙芯,就是个中典型。
消费级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知名度和历史惯性的重要性一直高于单一产品技术的先进性或功能性,因为这是一个被充分培育的市场,默默无闻的产品绝无可能一飞冲天。于是,为了让大众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各个国产CPU品牌无不在宣传策略上选择与业界知名品牌做对比。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各种新闻描述国产CPU能够在某种条件下追上Intel或AMD的技术水平,甚至已经对此麻木,就是这种不得已因素的直接体现。这种主观上无可指责,客观却带来"攀附"效果的宣传,既培养了一大批专门用户自己心中"图腾"的国产CPU粉丝,也创造了大环境对国产CPU的一种疏离感与不信任感。
这里跑的是Fritz Chess国际象棋,大家应该很熟悉了,软件支持多线程,所以ZX-C+、ZX-D四核处理器的性能还可以,8核3GHz的ZX-E(这个是16nm工艺的,大概还在流片阶段吧,并没有发布呢),性能跟Skylake架构的Core i5-6600相近了。
尤为让人感到痛心地是,这些国产CPU粉丝不但"狂喷"本来有可能对国产"芯"报以理解的中立围观群众,还自身攻讦,互相指责对方支持的CPU品牌不够"自主",是买办、是骗局或者毒瘤。这种现象亲痛仇快,令人叹息。
做该做的 尊重实际应用
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标志,一直与社会分工紧密相关。正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导致了城市聚落的出现、国家和历史层面文明的诞生。几千年来,伴随着物质文明进步的,一直是生产和消费的细分化,以及教育的精细化。
在高度社会化大分工的当今,任何人对本人直接从事的细分行业以外的科技成果都是了解有限的。笔者曾经采访过Intel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博士,在访谈过程中宋博士身为人工智能专家,在介绍人工智能的基础概念和边界时不断强调的谈话前提,一直是他自身并非脑科学专家,仅从从人工智能一个侧面来解读相关概念。
人工智能要用到CPU,和我们今天的CPU话题其实直接相关。正如宋博士所强调的一样,不论是普罗大众还是航天院士,只要不是顶尖IC设计团队的核心人员,对CPU这种高精尖产品的了解都是相对有限的,也许有些人能从产业层面获取更多的信息,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当今时代,我们不必要,也没可能对任何国产CPU进行全民公投似审判和甄别。
某种国产CPU是否能够在可以遇见的将来坚持下去,获得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他自身能否形成自给自足的产业生态,甚至与他是否先进、功能是否完善都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是否"自主"完全是个虚妄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要"自主"?在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具体答案。就整个中国而言,大概有三条理由。
第一,中国的世界地位决定了中国有必要维持比较齐全的产业链条,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竞争力;第二,中国的国防需要,决定了大部分产业都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参与;第三,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强劲的增长点,带动社会全面进步。
"IC"行业是IT产业中的核心领域,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信息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从任何角度上来说,国人都应该支持本国芯片行业尤其是"CPU"行业的发展,不论何种原因,倾心某些诋毁、攻击中国"CPU"毫无前途的观点,都不是成熟的个体应有的表现。
但是,支持"自主"不代表要复古"血统论调"。以市场换技术是现代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之一,几乎所有主流的国产"CPU"都带有外国因素,其区别仅仅在于购买"授权"程度层级和后续发展中可控性的区别。至少国人关注过的"龙芯"、"兆芯"、"申威"、"飞腾"等常见国产CPU品牌,都是这样,其区别只是一些细节层面的授权问题。
对于普通电子产品爱好者来说,国防安全自有相关部门去考量和审核,如果自身并非涉密单位,那么自己面对有可能接触到的任何一种"国产CPU",都与Intel等外国品牌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流通的高技术商品。普通人需要考虑的,仅仅是这款处理器和与之对应地生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生活、工作的需要,在同竞争产品的对比中,优劣如何。
关心有实际效果的,关心应用层面好不好用,才是社会舆论真正应该聚焦的问题所在。对于那些旨在打开消费级市场,获得整体产业进步的国产CPU品牌来说,这也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使是已经高度成熟的桌面X86架构领域,也只有严谨的最终结果输出,如游戏测试、视频转码测试,才能真正直面消费者,让他们明白产品优劣所在,高大上的口号并没有实际价值,甚至会培养出"狼来了"一样的逆反心理。
- 台积电满脸“苹果光”(05-06)
- 智能手机陷入“千机一面”怪圈(06-08)
- CPU/APU:一场无声的反垄断技术较量(06-21)
- 移动设备纷纷采用多核CPU遭质疑:性能过剩(01-12)
- 系统级芯片SoC真的能取代传统CPU?(04-26)
- 国产CPU:放手一搏正当时(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