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EDA网,见证研发工程师的成长!
首页 > 硬件设计 > 行业新闻动态 > 处理器史话 | CPU的主频、倍频、超频,不是频率越高速度就越快

处理器史话 | CPU的主频、倍频、超频,不是频率越高速度就越快

时间:09-14 来源:3721RD 点击:

什么是CPU的效率?CPU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古老而经典的游戏--扫雷,在两台电脑上进行PK:配置分别为i7的笔记本和凌动的上网本,现在要做一件事,一天到晚都是在玩"扫雷", 结果会如何呢?前者的效率不到0.0001%,后者的效率则可能达到50%以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他们的"芯"不同:CPU的主频不同,核心数量不同。

理论上讲,同等技术条件下,核心数越多,主频越高,工作效率就越强!因为CPU是用来做运算的。

那么,CPU的运算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主频
对于CPU来说,最主要的就是主频,主频意味着,CPU可以在每秒内进行多少个周期运算,主频越高就说明CPU在每秒内的周期运算就越多,自然就越强。

但是由于各种CPU内部结构的差异(如缓存、指令集),并不是时钟频率相同速度就相同,比如PIII和赛扬,雷鸟和DURON,赛扬和DURON,PIII与雷鸟,在相同主频下性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差异。

2、核心
越多的核心同时运算自然比单核心的运算成倍数成长,核心越多,能力也就越强。

3、缓存
缓存是用来数据交换的暂时储存地,其中最主要的1级缓存,他是于CPU核心直接交换数据的地方,所以1级缓存越大,CPU能力越强,其次是2级缓存于3级缓存。

4、内存控制器
例如:AMD的是HT总线, Intel早期是FSB,现在是QPI,这个部件现在已近整合到CPU内部了,之前是在主板的北桥上,这个部件决定着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通道的大小,越大越好。

5、CPU其他技术
比如Intel的超线程技术,可以使得一个核心变成两个逻辑核心,从而达到单核心的高利用率。

1.CPU工作效率的进化
关于CPU效率进化的详细内容,推荐看一篇文章--《CPU效率进化史》。在这里,只进行简单的概述。

第1阶段:单任务执行(Single Threaded)。

代表性的系统为DOS,这个阶段最大特征是:在处理一个程序时,一段时间内系统仅仅只能处理程序中的一个任务,此时这个任务完全占用CPU,因此在单任务执行时代,主要是由于DOS系统不具备多任务处理能力,导致CPU 的运行效率缓慢。

第2阶段:多任务处理的过渡。

代表性的系统为WINDOWS3.X。

Intel在1985年推出的386处理器,是第一个具有"多任务处理"功能的CPU,这对微软的操作系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多任务",就是CPU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处理多个任务。即:CPU 在处理一个任务的同时,可以在中间暂时停止去作业另一个任务。

不过这也并不是真正的多任务处理,它只是在处理过程中不断暂停及切换工作方式罢了,因为 CPU 暂停下来去执行下一个任务,则需要停止上一个任务的进度。

第3阶段:多处理器并行方式。

这个时期的工作站服务器都给主板安装两个或多个 CPU 以满足需求。当执行多个任务时,系统可在多个 CPU 之间相互交换处理数据,同时也可让多个 CPU 同时执行一个任务。

不仅如此,如果程序被优化为多 CPU 处理,程序会把工作分给系统内不同的CPU同时处理,大大减少了运算时间。显然,这与只依靠 Windows 系统的自身处理方式(利用等待CPU闲置时间)效率有明显提升。

第4阶段:超线程处理时代
典型的系统为WindowsXP/2003,超线程(Hyper Threading)技术是把一个处理器模拟成两个处理器使用,这样能有效地利用和分配资源,减少系统资源的浪费,从而增加处理器的工作效率,达到提高整体性能的目的。

效果如下表所示:

超线程技术

执行过程

结果

程序不能同时执行,需要等待运算中出现闲置,才能切换到另外一个程序。

同一时间内,工作中的 C P U资源是不能分享给其他程序的。

程序能同时被执行:

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处理器内部的两个逻辑内核模拟成两个物理芯片,让处理器能够在多任务、多线程处理上达到更高的性能,同时还能自动分配工作量,减少 CPU的闲置时间

CPU 资源能够被同时分享,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有超线程技术的 CPU 让游戏性能提升非常之大,给游戏用户带来了更快的游戏体验。

第5阶段:多核心处理时代
多核时代的来临,解决了由于超线程技术的缺陷,因为超线程技术只有在多核心处理器中才能完全发挥。

多核心处理器通过全新的封装技术,整合成为一颗处理器,真正地实现多处理器协同工作。多核心处理器核心的资源都是独立的,而且也可以交换使用资源,核心与核心之间沟通的延迟比多个单核心处理器同时运

Copyright © 2017-2020 微波EDA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Top